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经验公式法 | 第12-17页 |
1.2.2 理论分析法 | 第17页 |
1.2.3 随机介质理论 | 第17-18页 |
1.2.4 数值模拟法 | 第18-19页 |
1.2.5 模型试验法 | 第19页 |
1.3 主要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9-20页 |
1.3.1 经验公式方法 | 第19-20页 |
1.3.2 理论分析法 | 第20页 |
1.3.3 模型试验法 | 第20页 |
1.3.4 数值模拟法 | 第2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隧道施工地表沉降机理 | 第22-34页 |
2.1 盾构隧道施工原理 | 第22-23页 |
2.1.1 盾构法基本工作原理 | 第22页 |
2.1.2 盾构施工主要技术环节 | 第22-23页 |
2.2 盾构施工土层扰动机理 | 第23-27页 |
2.3 地表沉降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2.4 地层沉降“时空效应” | 第28-33页 |
2.4.1 地层沉降的时间效应 | 第29-31页 |
2.4.2 地层沉降的空间效应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集~诚区间监测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34-59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4-37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34-36页 |
3.1.2 集美中站~诚毅广场站区间工程概况 | 第36-37页 |
3.2 周边环境、工程水文地质概况、工程风险等级评定 | 第37-46页 |
3.2.1 周边环境 | 第37-41页 |
3.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41-45页 |
3.2.3 工程风险等级 | 第45-46页 |
3.3 监测目的及依据 | 第46-47页 |
3.3.1 监测目的 | 第46页 |
3.3.2 监测原则 | 第46-47页 |
3.3.3 监测依据 | 第47页 |
3.4 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 | 第47-51页 |
3.4.1 监测平面图 | 第47-49页 |
3.4.2 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监测控制值 | 第49页 |
3.4.3 监测方法 | 第49-51页 |
3.5 实测数据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 第51-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数值模拟综合分析 | 第59-76页 |
4.1 数值模拟 | 第59-66页 |
4.1.1 计算假定 | 第59页 |
4.1.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4.1.3 模型网格划分 | 第61-62页 |
4.1.4 定义荷载和施工阶段 | 第62-63页 |
4.1.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4.2 不同工况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66-74页 |
4.2.1 不同埋深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66-69页 |
4.2.2 不同推进方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69-71页 |
4.2.3 不同推力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71-72页 |
4.2.4 双线隧道不同间距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地表沉降控制措施 | 第76-80页 |
5.1 目前主要控制措施 | 第76-78页 |
5.2 现场控制措施 | 第78-7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80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