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碳C论文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与DNA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5页
    1.1 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概述第15-20页
        1.1.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15-16页
        1.1.2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第16-17页
        1.1.3 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17-20页
            1.1.3.1 化学还原第17-18页
            1.1.3.2 热还原第18-19页
            1.1.3.3 电化学还原第19页
            1.1.3.4 微波和光化学还原第19-20页
    1.2 石墨烯量子点概述第20-33页
        1.2.1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第20-25页
            1.2.1.1 强酸氧化法第21页
            1.2.1.2 水热/溶剂热法第21-22页
            1.2.1.3 电化学氧化法第22页
            1.2.1.4 超声/微波辅助法第22-23页
            1.2.1.5 物理方法第23页
            1.2.1.6 其它自上而下化学方法第23-24页
            1.2.1.7 聚苯化合物环化脱氢法第24页
            1.2.1.8 有机小分子碳化法第24-25页
        1.2.2 石墨烯量子点的结构和性质第25-27页
            1.2.2.1 组成和结构第25页
            1.2.2.2 光电子性质第25-26页
            1.2.2.3 生物毒性第26-27页
        1.2.3 石墨烯量子点的表面化学改性第27-29页
            1.2.3.1 氧化度的控制第27-28页
            1.2.3.2 表面功能化第28页
            1.2.3.3 异质原子掺杂第28-29页
        1.2.4 石墨烯量子点的应用第29-33页
            1.2.4.1 生物成像第29-31页
            1.2.4.2 药物输送第31页
            1.2.4.3 传感器第31-32页
            1.2.4.4 光催化第32页
            1.2.4.5 能量转化器件第32-33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3-35页
        1.3.1 研究目的第33-34页
        1.3.2 研究内容第34-35页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与石墨烯的制备第35-52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实验第36-38页
        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36页
        2.2.2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第36页
        2.2.3 CRGO的电导率测试第36-37页
        2.2.4 测试与表征第37-3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8-50页
        2.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38-40页
        2.3.2 羟胺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反应条件优化第40-44页
        2.3.3 CRGO的化学组成和形貌分析第44-49页
        2.3.4 CRGO的导电性研究第49-50页
        2.3.5 羟胺还原GO的反应机理研究第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的光辅助-费顿(Photo-Fenton)反应及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第52-80页
    3.1 引言第52-54页
    3.2 实验第54-57页
        3.2.1 实验装置第54页
        3.2.2 不同反应条件对GO Photo-Fenton反应的影响研究第54-56页
            3.2.2.1 紫外辐射功率第54-55页
            3.2.2.2 辐射频率第55页
            3.2.2.3 GO浓度第55页
            3.2.2.4 Fe~(3+)浓度第55页
            3.2.2.5 H_2O_2浓度第55页
            3.2.2.6 体系pH值第55页
            3.2.2.7 不同还原程度CRGO的Photo-Fenton反应第55-56页
        3.2.3 LiAlH_4还原GQDs反应研究第56页
        3.2.4 多壁碳纳米管(MWCNT)的Photo-Fenton反应第56页
        3.2.5 测试与表征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78页
        3.3.1 GQDs的形貌、化学组成和荧光性质第57-64页
        3.3.2 不同反应条件对GO Photo-Fenton反应的影响第64-71页
            3.3.2.1 紫外辐射功率第64-65页
            3.3.2.2 辐射频率第65-66页
            3.3.2.3 GO浓度第66-67页
            3.3.2.4 Fe~(3+)浓度第67-68页
            3.3.2.5 H_2O_2浓度第68-70页
            3.3.2.6 体系pH值第70-71页
        3.3.3 不同p H值条件下GQDs的稳定性第71-72页
        3.3.4 GO Photo-Fenton反应机理的探究第72-78页
    3.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四章 次氯酸钠切割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第80-91页
    4.1 引言第80页
    4.2 实验第80-81页
        4.2.1 实验装置第80页
        4.2.2 不同反应条件对GO与NaClO反应的影响研究第80-81页
            4.2.2.1 NaClO浓度第80-81页
            4.2.2.2 体系pH值第81页
        4.2.3 测试与表征第8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1-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石墨烯量子点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第91-112页
    5.1 引言第91-92页
    5.2 实验第92-98页
        5.2.1 实验材料第92-93页
        5.2.2 实验方法第93-96页
            5.2.2.1 GQDs/Cu~(2+)对质粒DNA的切割实验第93页
            5.2.2.2 具有i-motif结构DNA的制备第93-94页
            5.2.2.3 GQDs对i-motif结构的稳定作用研究第94页
            5.2.2.4 GQDs对i-motif结构的诱导作用研究第94-95页
            5.2.2.5 GQDs对DNA双链形成的影响研究第95-96页
            5.2.2.6 GQDs与i-motif结构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第96页
        5.2.3 测试仪器与方法第96-9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8-110页
        5.3.1 GQDs/Cu~(2+)对DNA的切割作用第98-100页
        5.3.2 酸性条件下GQDs对i-motif结构的稳定作用第100-102页
        5.3.3 碱性/中性条件下GQDs对i-motif结构的诱导作用第102-106页
        5.3.4 GQDs对i-motif结构的诱导和稳定作用机理第106-110页
    5.4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主要创新点及展望第112-115页
    6.1 全文总结第112-113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3-114页
    6.3 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1页
附录一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第131-133页
附录二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第135-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油连续限制性酶解脱胶技术研究
下一篇:导电聚苯胺复合阳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