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地震诱发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铲刮效应分析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意义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铲刮效应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3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铲刮剪切模型研究第13-15页
        1.2.4 存在不足第15页
    1.3 技术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17-18页
2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铲刮机制试验研究第18-46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自重作用下滑坡铲刮效应试验第18-30页
        2.2.1 试验目的第18-19页
        2.2.2 相似理论第19-20页
        2.2.3 试验装置第20-22页
        2.2.4 试验材料第22页
        2.2.5 试验分组及试验过程第22-25页
        2.2.6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25-30页
    2.3 地震诱发下滑坡铲刮效应试验第30-40页
        2.3.1 试验目的第30页
        2.3.2 试验装置第30-32页
        2.3.3 试验材料第32-33页
        2.3.4 试验分组及试验过程第33-35页
        2.3.5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第35-40页
    2.4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铲刮机制分析第40-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6页
3 地震诱发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铲刮效应理论模型第46-60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地震诱发滑坡启程速度和铲刮深度计算模型第47-50页
    3.3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滑动地质分析模型第50-53页
    3.4 自重作用下滑坡-碎屑流铲刮效应分析模型第53-58页
    3.5 地震诱发下滑坡-碎屑流铲刮效应分析模型第58-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模型验证及不同参数条件下铲刮效应对比分析第60-74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自重作用下滑坡-碎屑流铲刮效应对比分析第60-66页
    4.3 地震诱发下滑坡-碎屑流铲刮效应对比分析第66-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5 实例分析——以地震诱发文家沟滑坡为例第74-86页
    5.1 工程概况第74-76页
        5.1.1 地质构造与地表断层第74页
        5.1.2 地形地貌第74-75页
        5.1.3 地层岩性第75页
        5.1.4 地震对研究区的影响第75-76页
    5.2 本理论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文家沟滑坡铲刮效应对比分析第76-82页
    5.3 本理论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文家沟物理模型试验铲刮效应对比分析第82-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结论第86-87页
    6.2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8页
附录第98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及得奖情况第98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传感器在滑坡监测中的适宜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小波包分析法的地震波信号降噪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