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纳米材料及其特性 | 第12-14页 |
1.2.1 纳米材料 | 第12-13页 |
1.2.2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3-14页 |
1.3 纳米半导体的掺杂及其发光 | 第14-18页 |
1.3.1 纳米半导体的光学性质 | 第14-15页 |
1.3.2 掺杂元素对纳米材料的发光的影响 | 第15-18页 |
1.4 表面等离子体的表面增强作用 | 第18-21页 |
1.4.1 表面等离子体的基本性质 | 第18-20页 |
1.4.2 表面等离子体作用于半导体量子点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研究工作小结 | 第21-23页 |
第2章 ZnS纳米团簇以及掺杂Mn光学特性的计算 | 第23-42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概况 | 第23-24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框架 | 第24-29页 |
2.2.1 Thomas-Fermi模型 | 第24页 |
2.2.2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24-25页 |
2.2.3 Kohn-Sham方程 | 第25-28页 |
2.2.4 局域密度近似和广义梯度近似 | 第28-29页 |
2.3 密度泛函计算软件 | 第29页 |
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40页 |
2.4.1 ZnS体材料的计算 | 第30-34页 |
2.4.2 ZnS纳米团簇的计算 | 第34-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ZnS:Mn量子点的制备和表征 | 第42-49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ZnS的基本性质和掺杂型ZnS量子点研究现状 | 第42-44页 |
3.2.1 ZnS的基本性质 | 第42-43页 |
3.2.2 掺杂型ZnS量子点研究现状 | 第43-44页 |
3.3 ZnS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第44-45页 |
3.3.1 实验药品 | 第44页 |
3.3.2 制备ZnS:Mn量子点的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3.4 ZnS: Mn量子点的表征 | 第45-46页 |
3.4.1 实验表征仪器 | 第45页 |
3.4.2 ZnS:Mn量子点表征 | 第45-46页 |
3.5 ZnS: Mn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46-48页 |
3.5.1 ZnS:Mn量子点的光吸收谱 | 第46-47页 |
3.5.2 ZnS:Mn量子点的荧光光谱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 第49-58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荧光原理 | 第49-50页 |
4.3 金属纳米颗粒的模型及计算 | 第50-54页 |
4.3.1 计算原理 | 第50-51页 |
4.3.2 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与其形貌的关系 | 第51-52页 |
4.3.3 立方体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与其长宽比的关系 | 第52-53页 |
4.3.4 圆柱体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学特性与其相互距离的关系 | 第53-54页 |
4.4 Au纳米薄膜结构的制备 | 第54-56页 |
4.4.1 各种Au纳米结构的制备研究 | 第54-55页 |
4.4.2 Au纳米薄膜结构的制备 | 第55-56页 |
4.5 Au纳米薄膜结构的表征及其光学特性分析 | 第56-57页 |
4.5.1 Au纳米结构薄膜的表征 | 第56页 |
4.5.2 Au纳米结构薄膜的光学特性分析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金属纳米结构薄膜对量子点掺杂能级发光的增强效应 | 第58-66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纳米金属结构对半导体材料发光的增强效应 | 第58-62页 |
5.2.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理论 | 第58-61页 |
5.2.2 电荷转移理论 | 第61-62页 |
5.3 Au纳米结构薄膜和ZnS量子点掺Mn复合材料的荧光增强 | 第62-65页 |
5.3.1 Au纳米薄膜和ZnS量子点掺Mn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2页 |
5.3.2 Au纳米薄膜退火温度对Au-ZnS: Mn复合材料荧光发光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3 Au纳米薄膜厚度对Au-ZnS: Mn复合材料荧光发光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4 复合材料荧光发光增强原理分析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工作总结及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