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纤维素和 5-羟甲基糠醛 | 第11-14页 |
1.1.1 纤维素 | 第11页 |
1.1.2 5-羟甲基糠醛 | 第11-12页 |
1.1.3 纤维素催化转化制备HMF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 介孔二氧化硅 | 第14-19页 |
1.2.1 介孔二氧化硅的种类及制备方法 | 第14-17页 |
1.2.2 介孔二氧化硅的改性技术 | 第17-18页 |
1.2.3 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高内相乳液模板法 | 第19-24页 |
1.3.1 高内相乳液和高内相乳液模板法的简介 | 第19-21页 |
1.3.2 高内相比乳液模板法合成多孔材料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3 高内相比乳液模板法合成多孔材料的应用 | 第22-24页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24页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酸碱双功能介孔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一步催化纤维素制备 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 | 第26-40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2.1 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2.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8页 |
2.2.3 酸碱双功能化介孔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4 催化实验 | 第29-30页 |
2.2.5 再生实验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2.3.1 介孔催化剂的形貌和孔结构 | 第30-32页 |
2.3.2 介孔固体催化剂的化学组成 | 第32-35页 |
2.3.3 介孔催化剂的酸碱性分析 | 第35-36页 |
2.3.4 介孔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2.3.5 催化性能分析 | 第37-38页 |
2.3.6 再生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2.4 结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酸碱双功能的多级孔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一步催化纤维素制备 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 | 第40-54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3.2.1 试剂及仪器 | 第41页 |
3.2.2 大孔聚合物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功能化 | 第42页 |
3.2.4 酸碱双功能的多级孔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43页 |
3.2.5 催化实验 | 第43页 |
3.2.6 再生实验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3.3.1 酸碱双功能的多级孔催化剂的形貌和孔结构 | 第43-45页 |
3.3.2 酸碱双功能的多级孔催化剂的化学组成 | 第45-48页 |
3.3.3 酸碱双功能的多级孔催化剂的酸碱性分析 | 第48-50页 |
3.3.4 酸碱双功能的多级孔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50页 |
3.3.5 催化性能分析 | 第50-52页 |
3.3.6 再生性能分析 | 第52-53页 |
3.4 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Br?nsted-Lewis双酸性位点的多级孔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一步法催化纤维素制备 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 | 第54-70页 |
4.1 引言 | 第54-5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4.2.1 试剂及仪器 | 第55页 |
4.2.2 磺化ZrO_2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55-56页 |
4.2.3 Br?nsted-Lewis双酸性位点的多级孔泡沫催化剂的制备 | 第56页 |
4.2.4 催化实验 | 第56-57页 |
4.2.5 再生实验 | 第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9页 |
4.3.1 二氧化硅颗粒、磺化ZrO_2纳米材料和Br?nsted-Lewis双酸性位点的多级孔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57-60页 |
4.3.2 Br?nsted-Lewis双酸性位点的多级孔催化剂的化学组成 | 第60-63页 |
4.3.3 Br?nsted-Lewis双酸性位点的多级孔催化剂的酸性分析 | 第63-65页 |
4.3.4 Br?nsted-Lewis双酸性位点的多级孔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65-66页 |
4.3.5 催化性能分析 | 第66-68页 |
4.3.6 再生性分析 | 第68-69页 |
4.4 结论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70-73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创新点 | 第71-72页 |
5.3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中英文符号与缩写对照表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