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2.1 应收账款的概念与功能成本分析 | 第13-15页 |
2.1.1 应收账款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应收账款的功能 | 第13-14页 |
2.1.3 应收账款的成本分析 | 第14页 |
2.1.4 影响应收账款收回的主要因素 | 第14-15页 |
2.2 应收账款的政策管理策略与实施内容 | 第15-17页 |
2.2.1 积极的收账策略 | 第15-16页 |
2.2.2 消极的收账策略 | 第16-17页 |
2.3 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手段与方法 | 第17-19页 |
2.3.1 事前的信用管理 | 第17页 |
2.3.2 事中应收账款日常监控 | 第17页 |
2.3.3 事后催缴与收回 | 第17-19页 |
第3章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分析 | 第19-34页 |
3.1 S新华书店概况 | 第19-22页 |
3.1.1 S新华书店发展历程 | 第19页 |
3.1.2 S新华书店目前经营状况 | 第19-22页 |
3.1.3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构成与影响分析 | 第22页 |
3.2 S新华书店应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组织与信用管理方法 | 第22-26页 |
3.2.1 信用政策与制度 | 第22-24页 |
3.2.2 应收款日常监控方法 | 第24页 |
3.2.3 收账制度与流程 | 第24-26页 |
3.3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收回管理上的问题 | 第26-30页 |
3.3.1 账期拖延,收账难度加大 | 第26-28页 |
3.3.2 收账不力,收账政策不明确 | 第28-29页 |
3.3.3 针对财务结算环节的应收账款考核不合理 | 第29-30页 |
3.3.4 应收账款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明晰 | 第30页 |
3.4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收回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0-34页 |
3.4.1 客户信用和分类管理缺失 | 第30-31页 |
3.4.2 应收账款处理手段单一 | 第31页 |
3.4.3 销售与财务结算脱节 | 第31-32页 |
3.4.4 销售激励制度存在不足 | 第32-34页 |
第4章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收回的对策 | 第34-44页 |
4.1 实行基于信用等级的应收账款客户分类管理 | 第34-39页 |
4.1.1 对应收账款客户建立信息档案 | 第34页 |
4.1.2 基于信用等级的客户分类 | 第34-37页 |
4.1.3 不同类别客户的收款策略 | 第37-39页 |
4.2 加强信用管理基础上的额度管控 | 第39-41页 |
4.2.1 额度管控标准 | 第39-40页 |
4.2.2 超额处理方法 | 第40-41页 |
4.3 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催收应收账款 | 第41-44页 |
4.3.1 与客户进行及时的沟通 | 第41页 |
4.3.2 强化法律追缴手段 | 第41-42页 |
4.3.3 特别收款努力的方法 | 第42-44页 |
第5章 S新华书店应收账款收回策略保障措施 | 第44-48页 |
5.1 完善销售与财务部门职能建设 | 第44页 |
5.2 优化销售激励措施 | 第44-45页 |
5.3 将应收账款制度融合进销售政策当中 | 第45-46页 |
5.4 重视应收账款收回的效费分析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结论 | 第48-49页 |
6.2 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