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概述 | 第13-15页 |
1.1.1 生鲜电商的发展 | 第13-14页 |
1.1.2 M生鲜电商的末端配送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论文框架及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3.1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章节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2.1 生鲜电商及末端物流配送的概念 | 第18-20页 |
2.1.1 生鲜农产品的内涵及特点 | 第18页 |
2.1.2 生鲜农产品传统渠道 | 第18-19页 |
2.1.3 生鲜农产品的电商渠道 | 第19页 |
2.1.4 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 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网点布局相关方法 | 第20-21页 |
2.2.1 网点布局 | 第20页 |
2.2.2 末端配送网点布局原则 | 第20页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 | 第20页 |
2.2.4 0-1 混合整数规划法 | 第20-21页 |
2.3 生鲜电商末端配送路径优化相关方法 | 第21页 |
2.3.1 末端配送路径优化的概念 | 第21页 |
2.3.2 末端配送路径优化方法 | 第21页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2.4.1 生鲜电商末端配送模式研究 | 第21-22页 |
2.4.2 生鲜配送网点布局问题研究 | 第22-23页 |
2.4.3 末端配送网点布局问题研究 | 第23页 |
2.4.4 生鲜电商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 第23-24页 |
2.4.5 文献述评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6-35页 |
3.1 M公司生鲜电商分析 | 第26-29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6-27页 |
3.1.2 生鲜业务简介 | 第27-29页 |
3.2 M生鲜电商配送现状 | 第29-33页 |
3.2.1 配送运营模式分析 | 第29-31页 |
3.2.2 M公司配送运作流程 | 第31-33页 |
3.3 M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现有问题分析 | 第33-34页 |
3.3.1 末端配送缺乏温控设施 | 第33-34页 |
3.3.2 二次投递量大 | 第34页 |
3.3.3 缺乏科学的配送路径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M生鲜电商末端配送自提点布局 | 第35-55页 |
4.1 基于循环箱的便利店自提点的模式的研究 | 第35-37页 |
4.1.1 循环箱便利店自提点模式的提出 | 第35-36页 |
4.1.2 循环箱便利店自提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页 |
4.1.3 便利店自提模式的优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 第36-37页 |
4.2 便利店自提备选点确定 | 第37-43页 |
4.2.1 便利店自提点选址的原则 | 第37-38页 |
4.2.2 便利店自提备选点选址方法 | 第38-40页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0-43页 |
4.3 基于循环箱的便利店自提点布局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3-45页 |
4.3.1 成本分析 | 第43-44页 |
4.3.2 自提点布局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 第44-45页 |
4.4 选址试点实例分析——以上海宝山区为例 | 第45-52页 |
4.4.1 备选址分析 | 第45-47页 |
4.4.2 模型求解 | 第47-51页 |
4.4.3 敏感性分析 | 第51-52页 |
4.5 基于循环箱的便利店自提点的模式的实施过程 | 第52-54页 |
4.5.1 实施过程 | 第52-53页 |
4.5.2 实施注意事项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M生鲜电商末端配送路径优化 | 第55-63页 |
5.1 M生鲜末端配送时间窗要求 | 第55页 |
5.2 基于时间窗的生鲜末端配送路径优化 | 第55-61页 |
5.2.1 基于时间窗的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5.2.2 启发式算法设计 | 第57页 |
5.2.3 模型应用分析 | 第57-61页 |
5.3 M生鲜电商配送优化建议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3页 |
6.1.1 研究结论总结 | 第63页 |
6.1.2 研究的主要贡献 | 第6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A | 第69-71页 |
附录B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