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第12-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3-15页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一)关于信息社会的研究 | 第15-17页 |
(二)关于信息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17-19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信息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场域 | 第21-32页 |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出场 | 第21-22页 |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 第21-22页 |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 第22页 |
二、信息社会的相关理论梳理 | 第22-25页 |
(一)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理论的早期发展 | 第23页 |
(二)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理论的基本成型 | 第23-24页 |
(三)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社会理论的最新面相 | 第24-25页 |
三、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归要 | 第25-28页 |
(一)技术特征:高度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 | 第25-26页 |
(二)实践特征:虚拟实践与虚拟交往 | 第26页 |
(三)经济特征:信息成为主要的社会资源 | 第26-27页 |
(四)组织特征:网络型分权式管理结构 | 第27页 |
(五)文化特征:新的信息主义精神 | 第27-28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信息社会概览 | 第28-30页 |
(一)信息经济 | 第28-29页 |
(二)在线政务 | 第29页 |
(三)数字生活 | 第29-30页 |
五、中国信息社会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第30-32页 |
(一)信息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技术资源 | 第30页 |
(二)信息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源 | 第30-31页 |
(三)信息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社会中的思想治理活动 | 第32-4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演变与本质梳理 | 第32-36页 |
(一)农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其本质表现 | 第32-34页 |
(二)工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其本质表现 | 第34-35页 |
(三)信息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其本质表现 | 第35-36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概括与治理价值 | 第36-38页 |
(一)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 第36-37页 |
(二)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价值 | 第37-38页 |
三、中国信息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彰显 | 第38-41页 |
(一)政治: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 第38-39页 |
(二)经济:掌握信息技术促进发展 | 第39页 |
(三)文化: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特质 | 第39-40页 |
(四)社会:营造积极向上价值氛围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信息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考量 | 第41-5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我意识的强化与群体归属的迷失 | 第41-42页 |
(一)自我意识的强化 | 第41-42页 |
(二)群体归属的迷失 | 第4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实观照的彰显与理想信念的淡化 | 第42-44页 |
(一)现实关照的彰显 | 第43页 |
(二)理想信念的淡化 | 第43-44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重原则的架构与评估监测的乏力 | 第44-45页 |
(一)多种原则的架构 | 第44-45页 |
(二)评估监测的乏力 | 第45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元话语的融通与主导话语的削弱 | 第45-47页 |
(一)多元话语的融通 | 第46页 |
(二)主导话语的削弱 | 第46-47页 |
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信息媒介的整合与传统模式的破碎 | 第47-49页 |
(一)信息媒介的整合 | 第47-48页 |
(二)传统模式的破碎 | 第48-49页 |
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技术环境的扩展与现实情景的弱化 | 第49-51页 |
(一)技术环境的扩展 | 第49-50页 |
(二)现实情景的弱化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信息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解析 | 第51-6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本质根源 | 第51-57页 |
(一)信息统治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较量 | 第51-53页 |
(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颉颃 | 第53-55页 |
(三)科技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争锋 | 第55-57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诱导因素 | 第57-61页 |
(一)信息风暴与个体选择之间的不协调 | 第57-58页 |
(二)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之间的不平衡 | 第58-59页 |
(三)媒介运用与语言转换之间的不顺畅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信息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 第61-74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维转变 | 第61-65页 |
(一)将政治主导思维与立德树人思维相结合 | 第61-63页 |
(二)将理论灌输思维与日常互动思维相结合 | 第63-64页 |
(三)将现实情境思维与互联网络思维相结合 | 第64-6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践路径 | 第65-74页 |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 | 第65-67页 |
(二)关注主体信息需求,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功能 | 第67-68页 |
(三)完善教育内容结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 | 第68-70页 |
(四)整合多种信息媒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具融通 | 第70-71页 |
(五)注重信息数据收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