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縮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39页 |
综述一 三种禅修方式内在操作方法研究 | 第13-22页 |
1. 念佛 | 第13-15页 |
·念佛的由来 | 第13页 |
·念佛的方法 | 第13-15页 |
·念佛要达到的境界 | 第15页 |
2. 参话头 | 第15-17页 |
·参话头由来 | 第15页 |
·参话头方法 | 第15-17页 |
·参话头的结果 | 第17页 |
3. 持咒 | 第17-19页 |
·持咒的方法 | 第17-19页 |
·操作要点 | 第19页 |
·持咒要达到的境界 | 第19页 |
4. 三种禅修方式间的比较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页 |
综述二 佛家静功的生理、心理效应研究 | 第22-30页 |
1. 佛家静功修炼的心理效应 | 第22-24页 |
·佛家静功修炼在认知方面的效应 | 第22-23页 |
·佛家静功在情绪方面的效应 | 第23-24页 |
·禅修对人格的影响 | 第24页 |
2. 禅修的生理效应研究 | 第24-26页 |
·禅修在心脏功能方面的效应 | 第24-25页 |
·禅修在睡眠方面的效应 | 第25页 |
·禅修在药物依赖方面的效应 | 第25页 |
·禅修在镇痛方面的效应 | 第25页 |
·禅修在听觉方面的效应 | 第25-26页 |
3. 佛家静功修炼时下脑电波变化的特征 | 第26-28页 |
·α波 | 第26页 |
·β波 | 第26页 |
·θ波 | 第26-27页 |
·γ波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综述三 脑电分析方法 | 第30-39页 |
1. 线性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功率谱分析 | 第31-33页 |
·功率谱分析的意义 | 第31-32页 |
·应用举例 | 第32-33页 |
2. 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33-37页 |
·复杂度 | 第33-35页 |
·复杂度的意义 | 第34页 |
·应用举例 | 第34-35页 |
·近似熵 | 第35-37页 |
·近似熵的意义 | 第35-36页 |
·应用举例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9-94页 |
一、前言 | 第39-41页 |
二、目的、材料和方法 | 第41-49页 |
1. 目的 | 第41页 |
2. 意义 | 第41页 |
3. 实验对象 | 第41-42页 |
·实验对象的选择 | 第41-42页 |
·入选标准 | 第41页 |
·纳入标准 | 第41页 |
·排除标准 | 第41页 |
·剔除标准 | 第41页 |
·脱落标准 | 第41-42页 |
·实验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42页 |
4.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实验培训 | 第42-43页 |
·实验分组 | 第43页 |
·实验设计 | 第43-45页 |
·修炼者内部操作 | 第44-45页 |
·修炼者内部操作的内容 | 第44页 |
·内部操作阶段的划分 | 第44-45页 |
·内部操作评价方法如下 | 第45页 |
·外部检测的内容 | 第45页 |
·测试步骤 | 第45-46页 |
·测试准备 | 第45页 |
·测试过程 | 第45页 |
·应急状态与处理 | 第45-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辅助设备和材料 | 第46页 |
5. 实验环境 | 第46页 |
6. 技术路线 | 第46-47页 |
7. 数据提取 | 第47页 |
8. 数据分析 | 第47-49页 |
·比较三种修炼方式间的差异 | 第47-48页 |
·每种修炼方式内部两小组间的差异 | 第48-49页 |
三、结果 | 第49-87页 |
1. 被试一般情况比较 | 第49页 |
2. 三种佛家静近似熵、LZ复杂度、功率谱的组间比较 | 第49-69页 |
·三种佛家静近似熵、LZ复杂度、功率谱实测值的组间比较 | 第50-52页 |
·β频段实际功率 | 第50-52页 |
·三种佛家静功近似熵、LZ复杂度、功率谱变化趋势的组间比较 | 第52-69页 |
·近似熵 | 第52-55页 |
·LZ复杂度 | 第55-58页 |
·总功率 | 第58-59页 |
·α频段实际功率 | 第59-62页 |
·β频段实际功率 | 第62-65页 |
·α相对功率 | 第65-67页 |
·β相对功率 | 第67-69页 |
3. 每种佛家静功内部两小组间比较 | 第69-87页 |
·每种佛家静功内部两小组近似熵、LZ复杂度、功率谱实测值的组间比较 | 第69-77页 |
·LZ复杂度 | 第69-73页 |
·α频段实际功率 | 第73-77页 |
·每种佛家静功内部两小组近似熵、LZ复杂度、功率谱变化趋势的组间比较 | 第77-87页 |
·近似熵 | 第78-80页 |
·总功率 | 第80-82页 |
·α频段实际功率 | 第82-84页 |
·β频段实际功率 | 第84-87页 |
四、讨论分析 | 第87-93页 |
1. 三种佛家静功意识活动模式变化与脑电图的复杂性的关系 | 第87-89页 |
·三种佛家静功修炼过程的近似熵与意识活动模式 | 第87-88页 |
·三种佛家静功修炼过程的LZ复杂度与意识活动的复杂程度 | 第88页 |
·近似熵检测结果与LZ复杂度检测结果间的比较 | 第88-89页 |
2. 三种佛家静功意识活动模式变化与脑电图功率谱的关系 | 第89-92页 |
·三种佛家静功修炼过程的总功率与意识活动强度 | 第90页 |
·三种佛家静功修炼过程的α频段实际功率与入静深度 | 第90页 |
·三种佛家静功修炼过程的α频段相对功率与入静深度 | 第90-91页 |
·三种佛家静功修炼过程的β频段实际功率与入静深度 | 第91页 |
·三种佛家静功修炼过程的β频段相对功率与入静深度 | 第91-92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92-93页 |
五、结论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97页 |
附表 | 第97-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