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设计中“流”与“执”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言 | 第7-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和背景 | 第7-8页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第一章“流”与“执”的概述 | 第9-14页 |
第一节“流”与“执”的概念界定 | 第9页 |
一、“流”的概念界定 | 第9页 |
二、“执”的概念界定 | 第9页 |
第二节“流”与“执”造型和功能的关系 | 第9-11页 |
一、审美风尚与设计形态 | 第9-11页 |
二、生活方式与“流”和“执”设计形态 | 第11页 |
第三节“流”与“执”的造型形式美感 | 第11-14页 |
一、“流”与“执”的形式感 | 第11-13页 |
二、主体和“流”与“执”的关系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器物中的“流” | 第14-32页 |
第一节“流”的源流 | 第14-25页 |
一、从“冲天流”到“分茶器” | 第14-17页 |
(一)不同时期“冲天流”的演变过程 | 第14-15页 |
(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冲天流”的对比 | 第15-17页 |
(三)分茶器的“流” | 第17页 |
二、壶嘴的演变 | 第17-25页 |
(一)青铜时代 | 第17-18页 |
(二)唐代执壶 | 第18-22页 |
(三)明清传统景德镇瓷壶 | 第22页 |
(四)明清紫砂壶 | 第22-24页 |
(五)传统欧洲茶壶的壶嘴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不同的“流”造型和功能的关系 | 第25-30页 |
一、形式与功能 | 第25-27页 |
(一)“流”的使用功能和形态 | 第25页 |
(二)心理功能与“流”的形态 | 第25-27页 |
二、功能与生活方式 | 第27-30页 |
(一)使用方式对“流”设计形式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二)文化习俗对“流”设计形式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三)居住方式对“流”设计形式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三节“流”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30-32页 |
(一)“流”的出水率 | 第30-31页 |
(二)如何解决“流”的涎水性问题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器物中的“执” | 第32-39页 |
第一节“执”的源流 | 第32-33页 |
一、侧把的源流 | 第32-33页 |
(一)侧把的源流 | 第32页 |
(二)提梁的源流 | 第32-33页 |
(三)耳的源流 | 第33页 |
第二节 不同的“执”造型和功能的关系 | 第33-36页 |
一、形式与功能 | 第33-34页 |
(一)“执”的使用功能和形态 | 第33-34页 |
(二)“执”形态与心理功能 | 第34页 |
二、功能与生活方式 | 第34-36页 |
(一)使用方式对“执”设计形式的影响 | 第34-35页 |
(二)文化习俗对“执”设计形式的影响 | 第35页 |
(三)居住方式对“执”设计形式的影响 | 第35-36页 |
第三节“执”设计中的要点 | 第36-39页 |
一、“执”的舒适性 | 第36-39页 |
(一)“执”的舒适性 | 第36-37页 |
(二)“执”设计中的力学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现代设计中的“流”与“执” | 第39-43页 |
第一节 从威基伍德到“包豪斯”的设计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从鸡形壶到阿莱西的设计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从盖碗到“官帽壶”——一种整体的设计观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