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六朝游文化视野中的山水诗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37页
 一、山水诗界定第11-28页
  (一) 昭明《文选》游览诗、行旅诗的山水元素第11-19页
  (二) 山水诗界定第19-28页
 二、山水诗的研究现状第28-34页
  (一) 山水诗专著与选本第29-32页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第32-34页
 三、研究的视角与价值第34-37页
第一章 六朝山水诗的源流第37-48页
 第一节 山水诗古源:《诗经》《楚辞》第37-41页
  一、《诗经》中的山水描写第37-40页
  二、《楚辞》中的山水描写第40-41页
 第二节 山水诗远源:两汉辞赋第41-44页
  一、汉赋中的山水景物描写第41-43页
  二、汉赋中所体现的自然观第43-44页
 第三节 山水诗近源:“游览”、“行旅”诗类第44-48页
  一、山水诗并非源于玄言诗第45-46页
  二、山水诗的本源是“江山之助”第46-48页
第二章 六朝山水诗的背景第48-60页
 第一节 生存背景第48-53页
  一、时代动荡不已第48-49页
  二、隐逸之风日盛第49-51页
  三、社会经济结构和环境的变迁第51-52页
  四、山水游览风气的兴起第52-53页
 第二节 思想背景第53-57页
  一、道家思想与玄学之风的盛行第53-55页
  二、佛家思想的融入与传播第55-56页
  三、儒家思想的切入与嬗变第56-57页
 第三节 接受背景第57-60页
  一、受众群体剖析第57-58页
  二、受众趣味评议第58-60页
第三章 六朝游的自觉与山水诗第60-113页
 第一节 先秦游的思想渊源与实践第60-69页
  一、寻生游于天地第60页
  二、高山仰止第60-61页
  三、优哉游哉第61-63页
  四、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第63-64页
  五、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第64-65页
  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第65-66页
  七、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第66-67页
  八、我之游也,观其所变第67-69页
 第二节 秦汉游的思想渊源和实践第69-80页
  一、游的形式多样化第69-73页
  二、游的“思想工具”发展第73-75页
  三、游的思想升华第75-78页
  四、新兴的游思想第78-80页
 第三节 六朝游的思想与实践第80-96页
  一、游的思想基础第81页
  二、游的物质条件和客观环境第81-87页
  三、山水游的类型第87-96页
 第四节 游的自觉体现和山水诗第96-110页
  一、游的自觉的特征第96-98页
  二、游的自觉体现第98-107页
  三、游的自觉与山水诗内在促进机制第107-110页
 第五节 游的效应与风尚第110-113页
  一、治病养生,追求长生不老第110-111页
  二、逃避现实,安顿生命第111页
  三、放松身心,寻求山水之乐第111-112页
  四、畅达自然性情第112-113页
第四章 六朝山水诗的艺术结构第113-139页
 第一节 语音结构第113-118页
 第二节 语词结构第118-123页
 第三节 句法结构第123-127页
  一、语词的省略第124-125页
  二、语序的错综第125-127页
 第四节 语义结构第127-135页
 第五节 章法结构第135-139页
第五章 六朝山水诗的比较第139-166页
 第一节 六朝山水诗的发展阶段比较第139-156页
  一、山水诗前身第139-143页
  二、谢灵运时期第143-147页
  三、谢朓时期第147-153页
  四、六朝后期第153-156页
 第二节 六朝山水诗景观的古今变化第156-166页
  一、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山水景观第156-163页
  二、谢朓山水诗中的山水景观第163-166页
第六章 六朝山水诗的诗学地位第166-175页
 第一节 山水诗在艺术结构上的影响第166-169页
 第二节 六朝山水诗亡古道开唐风第169-172页
 第三节 六朝山水诗生态审美价值第172-17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75-186页
后记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播与传承视角下基于模因理论的元音系统演化计算研究
下一篇:谢肇淛与晚明福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