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传统优化调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研究 | 第13-16页 |
1.2.2 含风电的鲁棒优化调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1.2.3 含风电消纳技术的优化调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研究 | 第18-20页 |
1.3 电力系统鲁棒优化调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第2章 双层逆鲁棒优化模型及其求解 | 第23-46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双层逆鲁棒优化模型 | 第23-26页 |
2.3 双层逆鲁棒优化模型求解 | 第26-32页 |
2.3.1 初始化最优逆鲁棒指标计算参数 | 第27-28页 |
2.3.2 基于二分法计算最优逆鲁棒指标 | 第28-30页 |
2.3.3 GMOBCC算法 | 第30-31页 |
2.3.4 算法融合 | 第31-32页 |
2.4 算例仿真 | 第32-44页 |
2.4.1 标准函数测试 | 第33-39页 |
2.4.2 简易模型测试 | 第39-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抽蓄与风电结合的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策略 | 第46-62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抽蓄与风电结合的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 | 第46-52页 |
3.2.1 抽蓄与风电结合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目标函数 | 第47-48页 |
3.2.2 抽蓄与风电结合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约束条件 | 第48-52页 |
3.3 抽蓄与风电结合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求解 | 第52-53页 |
3.4 算例仿真 | 第53-60页 |
3.4.1 算例系统简介 | 第53-54页 |
3.4.2 逆鲁棒优化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3.4.3 最优逆鲁棒指标对比分析 | 第57-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含V2G的虚拟电厂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策略 | 第62-80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虚拟电厂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 | 第62-69页 |
4.2.1 虚拟电厂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目标函数 | 第63-65页 |
4.2.2 虚拟电厂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约束条件 | 第65-69页 |
4.3 虚拟电厂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求解 | 第69-70页 |
4.4 算例仿真 | 第70-78页 |
4.4.1 算例系统简介 | 第70-71页 |
4.4.2 Pareto前沿分析 | 第71-75页 |
4.4.3 电动汽车入网影响分析 | 第75-77页 |
4.4.4 最优逆鲁棒指标影响分析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基于最优协调运行空间域的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调整策略 | 第80-99页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5.2 低碳经济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 | 第81-86页 |
5.2.1 低碳经济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目标函数 | 第81-84页 |
5.2.2 低碳经济双层逆鲁棒优化调度模型约束条件 | 第84-86页 |
5.3 模型求解与调整策略制定 | 第86-91页 |
5.3.1 逆鲁棒Pareto前沿求解 | 第86-87页 |
5.3.2 无差别曲面簇 | 第87-88页 |
5.3.3 最优协调运行空间域 | 第88-89页 |
5.3.4 调整策略 | 第89-91页 |
5.4 算例仿真 | 第91-98页 |
5.4.1 算例系统简介 | 第91-93页 |
5.4.2 Pareto解集对比 | 第93页 |
5.4.3 最优协调运行空间域对比 | 第93-96页 |
5.4.4 逆鲁棒优化对调整结果影响分析 | 第96-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