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4-20页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创新之处与难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朝鲜核问题的起源与变迁 | 第20-23页 |
1.1 朝鲜核问题的起源 | 第20页 |
1.2 朝鲜核问题的变迁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多维视角下朝鲜拒绝弃核的困境 | 第23-46页 |
2.1 国内政治的视角与弃核:朝鲜核政策的不断明朗 | 第24-29页 |
2.1.1 坚定的拥核决心,模糊的核政策 | 第24-26页 |
2.1.2 模糊的拥核决心,威慑的核政策 | 第26-27页 |
2.1.3 坚定的拥核决心,自信的核政策 | 第27-29页 |
2.2 技术变化的视角与弃核:朝鲜拥有“核遏制力”的可能性不断增强 | 第29-31页 |
2.2.1 稳定前进时期 | 第29-30页 |
2.2.2 快速发展时期 | 第30-31页 |
2.3 成本收益的视角与弃核:拥核收益持续稳定与弃核成本不断提高 | 第31-36页 |
2.3.1 朝核问题与伊核问题的区别:成本收益的视角 | 第32-34页 |
2.3.2 朝鲜核问题日益陷入的两个边缘 | 第34-36页 |
2.4 安全环境的视角与弃核:半岛困局的固化与新发展 | 第36-41页 |
2.4.1 美韩全面升级军演驱使朝鲜做出超强硬的应对 | 第38-40页 |
2.4.2 中朝关系持续冷淡为朝鲜发展核武器提供了借口和条件 | 第40页 |
2.4.3 韩国坚持部署“萨德”系统加速朝鲜拥核步伐 | 第40-41页 |
2.5 决策者行为的视角与弃核:核武器与金正恩统治地位的捆绑日益紧密 | 第41-46页 |
2.5.1 作为政绩标签的核武器 | 第42-43页 |
2.5.2 作为路线标签的核武器 | 第43-44页 |
2.5.3 作为性格标签的核武器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朝鲜拒绝弃核的影响 | 第46-52页 |
3.1 短期影响 | 第46-49页 |
3.1.1 美韩向“扩张遏制战略”迈进,韩国加快部署“萨德” | 第46-47页 |
3.1.2 韩日松散的同盟趋势进一步加强 | 第47页 |
3.1.3 日本加紧推进“萨德”部署,美日韩或将形成反导联盟 | 第47-48页 |
3.1.4 中美战略互疑加深,美国对中国的单方面指责或会加剧 | 第48-49页 |
3.2 长期影响 | 第49-52页 |
3.2.1 朝核问题热度有所下降,正在由全球问题向区域问题转变 | 第49页 |
3.2.2 美国可能的战略收缩或将加剧东北亚地区军备竞赛 | 第49-51页 |
3.2.3 全球治理缺陷进一步暴露,核不扩散机制亟须改革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应对朝鲜拒绝弃核的举措 | 第52-58页 |
4.1 短期应对 | 第52-55页 |
4.1.1 积极解决“萨德”系统部署问题的同时缓和与韩国的关系 | 第52-53页 |
4.1.2 呼吁美日韩等国停止恶化半岛局势的无谓行为 | 第53页 |
4.1.3 加强中美协调沟通,做好所谓“中国责任论”国际舆论工作 | 第53-54页 |
4.1.4 坚持对朝精确定点制裁,延缓朝鲜核开发进度 | 第54-55页 |
4.2 长期举措 | 第55-58页 |
4.2.1 优化核安全治理体系,限制美国单边核主义 | 第55页 |
4.2.2 不放弃劝和促谈的正道,沿“双轨并进”思路持续努力 | 第55-58页 |
结束语:任重道远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