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经济网络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驱动动因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标与对象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 第15-21页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2.1.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1.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页 |
2.2 相关理论与解析 | 第18-21页 |
2.2.1 县域经济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2.2 土地区位理论 | 第19页 |
2.2.3 区域经济联系理论 | 第19-20页 |
2.2.4 社会网络结构理论 | 第20-21页 |
3 江西省经济联系要素格局的差异现状 | 第21-30页 |
3.1 县域人口、经济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3.1.1 县域人口数量与变化 | 第21-22页 |
3.1.2 县域经济指数与变化 | 第22-23页 |
3.2 县域之间交通可达性差异 | 第23-28页 |
3.2.1 交通的时间可达性概念 | 第23-24页 |
3.2.2 基于ArcGIS计算可达性 | 第24-26页 |
3.2.3 江西省县域交通路网分析 | 第26-27页 |
3.2.4 江西省县域平均可达性时间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4 江西省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演化分析 | 第30-44页 |
4.1 县域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的测定 | 第30-31页 |
4.1.1 经济联系强度测定的意义与方法 | 第30页 |
4.1.2 基于经济联系对引力模型的修正 | 第30-31页 |
4.2 县域单元网络格局构成与演化 | 第31-34页 |
4.2.1 县域空间社会网络节点的生成 | 第31页 |
4.2.2 县域空间经济网络边线的确定 | 第31页 |
4.2.3 县域空间经济网络结构的演变 | 第31-34页 |
4.3 县域经济网络结构相关性分析 | 第34-42页 |
4.3.1 网络密度计量与分析 | 第34-35页 |
4.3.2 网络中心性的计量 | 第35-36页 |
4.3.3 网络中心性演变与分析 | 第36-39页 |
4.3.4 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 第39-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5 江西省空间网络格局的驱动动因分析 | 第44-51页 |
5.1 QAP分析法的概念理解 | 第44页 |
5.2 驱动因子的指标选取 | 第44-45页 |
5.3 QAP相关性分析处理结果 | 第45-46页 |
5.4 驱动动因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46-50页 |
5.4.1 社会要素集聚与扩散机制 | 第46-47页 |
5.4.2 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机制 | 第47-48页 |
5.4.3 交通迁移成本改善机制 | 第48-49页 |
5.4.4 科技与经济全球化机制 | 第49页 |
5.4.5 政府的政策性扶持机制 | 第49-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江西省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调控建议 | 第51-56页 |
6.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 | 第51页 |
6.2 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方式 | 第51-52页 |
6.3 地区差异化发展方式 | 第52-53页 |
6.4 县域分级引导发展方式 | 第53-5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7 全文总结与不足之处 | 第56-59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56-58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 | 第66-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