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的背景以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雷击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1.2.1 雷电监测方法 | 第9-10页 |
1.2.2 雷击故障识别与雷击故障性质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内容 | 第11-13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输电线路雷击故障类型 | 第13-23页 |
2.1 雷电现象 | 第13页 |
2.1.1 雷电形成的原因 | 第13页 |
2.1.2 雷电产生的电磁现象 | 第13页 |
2.2 雷击现象 | 第13-16页 |
2.2.1 雷击形成的原因 | 第14-16页 |
2.3 雷电电流的模型 | 第16-18页 |
2.3.1 雷电流的模型 | 第16-17页 |
2.3.2 雷电流模型的波头特性 | 第17-18页 |
2.4 输电线路的雷击类型 | 第18-21页 |
2.4.1 感应雷击过电压 | 第18-19页 |
2.4.2 雷击绕击过电压 | 第19-20页 |
2.4.3 雷击反击过电压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实测故障数据的具体分析 | 第23-31页 |
3.1 实测故障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3.2 普通短路故障波头的定性分析 | 第24页 |
3.3 疑似雷击绕击故障波头的定性分析 | 第24-26页 |
3.4 疑似雷击反击故障波头的定性分析 | 第26-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雷击故障与普通故障的特征提取 | 第31-49页 |
4.1 故障信号消噪 | 第31-32页 |
4.1.1 消噪方式选择 | 第31页 |
4.1.2 应用小波包对故障信号进行消噪 | 第31-32页 |
4.2 基于小波变换的故障信号突变点检测 | 第32-39页 |
4.2.1 Lipschitz指数 | 第32-33页 |
4.2.2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 | 第33页 |
4.2.3 卷积型小波变换 | 第33页 |
4.2.4 用小波变换检测故障电流波头波头突变点的步骤 | 第33-34页 |
4.2.5 用小波变换检测故障电流波头突变点 | 第34-39页 |
4.3 故障电流波头的计算时窗选取 | 第39-42页 |
4.3.1 故障波头做先前差分处理 | 第39-41页 |
4.3.2 故障电流差分比较 | 第41-42页 |
4.3.3 故障差分波头部分计算时窗的确定 | 第42页 |
4.4 雷击故障和普通故障的区分 | 第42-45页 |
4.4.1 故障电流差分后其波头的对称性判据 | 第42-43页 |
4.4.2 计算故障电流差分后波头的最大值与差分前最大值的比值 | 第43页 |
4.4.3 对故障数据计算Ds和P | 第43-45页 |
4.5 雷击故障和普通故障的综合判据提取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五章 雷击绕击故障与雷击反击故障的判据提取 | 第49-53页 |
5.1 雷击绕击故障特点 | 第49-50页 |
5.2 雷击反击故障特点 | 第50-51页 |
5.3 雷击绕击故障和雷击反击故障的综合判据提取 | 第51-52页 |
5.4 雷击绕击和雷击反击判据提取 | 第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总结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