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0页 |
1.1.2 课堂观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课堂观察方法 | 第11-12页 |
1.2.2 实训类课程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1 基于设计的研究 | 第14-15页 |
1.5.2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5.3 访谈法 | 第15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17-20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7页 |
2.1.2 行为分析理论 | 第17-18页 |
2.1.3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 第18页 |
2.1.4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18页 |
2.2 设计基础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实训类课程教学观察的模型构建 | 第20-32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0页 |
3.1.1 教学观察 | 第20页 |
3.1.2 实训类课程 | 第20页 |
3.2 实训类课程的核心要素 | 第20-22页 |
3.2.1 实训目标 | 第21页 |
3.2.2 实训角色 | 第21-22页 |
3.2.3 实训过程 | 第22页 |
3.3 实训类课程的模型构建 | 第22-26页 |
3.3.1 教学模型的构建 | 第22-25页 |
3.3.2 教学观察模型的构建 | 第25-26页 |
3.4 实训类课程的教学观察流程设计 | 第26-28页 |
3.4.1 观察角色定位 | 第26-27页 |
3.4.2 观察数据流程 | 第27-28页 |
3.5 实训类课程的教学观察维度设计 | 第28-32页 |
3.5.1 一级维度的设计 | 第28-29页 |
3.5.2 二级维度的设计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实训类课程教学观察的工具设计 | 第32-40页 |
4.1 教学观察维度细化 | 第32-34页 |
4.1.1 实训目标 | 第32-33页 |
4.1.2 实训角色 | 第33-34页 |
4.1.3 实训过程 | 第34页 |
4.2 观察工具设计 | 第34-40页 |
4.2.1 观察量表的设计 | 第35-38页 |
4.2.2 统计模板的设计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实训类课程教学观察的模型应用 | 第40-53页 |
5.1 课例基本信息 | 第40-41页 |
5.2 教学资源 | 第41-42页 |
5.3 教学示范 | 第42-43页 |
5.4 安全操作 | 第43-45页 |
5.4.1 强调安全问题形式 | 第43-44页 |
5.4.2 着装规范 | 第44页 |
5.4.3 事故处理 | 第44页 |
5.4.4 设备损坏批次 | 第44-45页 |
5.5 问题解决 | 第45-47页 |
5.5.1 发现问题形式 | 第45-46页 |
5.5.2 焦点学生行为 | 第46页 |
5.5.3 教师指导方法 | 第46-47页 |
5.5.4 教师指导方式 | 第47页 |
5.6 理实结合 | 第47-53页 |
5.6.1 提问类型 | 第47-48页 |
5.6.2 提问形式 | 第48-49页 |
5.6.3 问题类型 | 第49-51页 |
5.6.4 回答类型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总结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