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前言 | 第7-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9-12页 |
1.2.1 资本市场及资源配置的概念及内涵 | 第9页 |
1.2.2 市场结构以及投融资结构同资源配置效果的理论分析 | 第9-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7-18页 |
1.5.1 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多层次资本市场市场结构比较分析 | 第18-38页 |
2.1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概况 | 第18-27页 |
2.1.1 市场结构的多层次性 | 第18-23页 |
2.1.2 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退市制度 | 第23-26页 |
2.1.3 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机制 | 第26-27页 |
2.2 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概况 | 第27-32页 |
2.2.1 市场结构的多层次性 | 第27-28页 |
2.2.2 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退市制度 | 第28-31页 |
2.2.3 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机制 | 第31-32页 |
2.3 中美市场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32-38页 |
2.3.1 板块层次性比较 | 第32-33页 |
2.3.2 退市制度比较 | 第33-37页 |
2.3.3 转板机制比较 | 第37-38页 |
3 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融资结构比较分析 | 第38-56页 |
3.1 我国投融资结构概况 | 第38-48页 |
3.1.1 融资结构 | 第38-44页 |
3.1.2 投资者结构 | 第44-48页 |
3.2 美国投融资结构概况 | 第48-52页 |
3.2.1 融资结构 | 第48-50页 |
3.2.2 投资者结构 | 第50-52页 |
3.3 中美投融资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52-56页 |
3.3.1 融资结构比较 | 第52-54页 |
3.3.2 投资者结构比较 | 第54-56页 |
4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 第56-64页 |
4.1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56-61页 |
4.1.1 市场结构问题 | 第56-58页 |
4.1.2 投融资结构问题 | 第58-61页 |
4.2 结论 | 第61-62页 |
4.3 原因分析 | 第62-64页 |
4.3.1 过多的行政干预,审核制的股票发行制度 | 第62页 |
4.3.2 企业盈利水平较高,偏好于债务融资 | 第62-63页 |
4.3.3 债务融资具有税盾效应 | 第63页 |
4.3.4 我国征信评级机制缺失,诚信体系建设不足 | 第63-64页 |
5 提高我国多层次市场资本配置效果的政策建议 | 第64-68页 |
5.1 加强体系建设与市场结构调整 | 第64-66页 |
5.1.1 简政放权,推进注册制实际执行性 | 第64页 |
5.1.2 加强创业板市场建设,调整上市标准 | 第64页 |
5.1.3 加强场外市场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第64-65页 |
5.1.4 完善退市制度,加强上市公司退市教育 | 第65-66页 |
5.1.5 建立灵活的“梯级”转板制度 | 第66页 |
5.2 改善投融资结构,优化资本资源配置 | 第66-68页 |
5.2.1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 第66-67页 |
5.2.2 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 | 第67页 |
5.2.3 完善监管体系,增强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尾注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