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医用钛金属材料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2 钛基植入体的细菌感染 | 第12-14页 |
1.2.1 概述 | 第12-13页 |
1.2.2 植入体易感染细菌原因 | 第13-14页 |
1.2.3 感染的难以治愈及复发性 | 第14页 |
1.3 抗细菌感染的主要方法 | 第14-17页 |
1.3.1 抗菌方法概述 | 第14页 |
1.3.2 抗菌剂 | 第14-17页 |
1.4 动物感染模型构建 | 第17-19页 |
1.4.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17-18页 |
1.4.2 大白兔骨组织感染模型概述 | 第18-19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抗菌多肽钛基植入体的构建及体外生物学性能研究与表征 | 第21-39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32页 |
2.2.1 实验设备 | 第22-23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3 实验材料制备 | 第24-29页 |
2.2.4 测试与表征 | 第29-32页 |
2.2.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9页 |
2.2.4.2 抗菌性能表征 | 第29-30页 |
2.2.4.3 浸提液对细胞毒性研究 | 第30-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2.3.1 样品表面成分分析 | 第32-35页 |
2.3.2 体外抗菌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2.3.3 样品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原位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第39-59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51页 |
3.2.1 实验设备 | 第40-41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3.2.3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3.2.4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3.2.5 实验用细菌培养 | 第42-43页 |
3.2.6 骨组织原位细菌感染动物模型 | 第43-44页 |
3.2.7 植入体表面原位细菌感染动物模型 | 第44-45页 |
3.2.8 原位动物感染模型建立后检测指标 | 第45-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3.3.1 术后动物体征情况分析 | 第51-52页 |
3.3.2 植入体体内细菌粘附情况 | 第52-53页 |
3.3.3 动物体内的细菌含量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3.3.4 骨髓腔内细菌种类鉴定 | 第54-55页 |
3.3.5 硬组织切片染色观测 | 第55-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抗菌多肽钛基植入体预防原位动物感染的实验研究 | 第59-84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66页 |
4.2.1 实验设备 | 第60-61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61-62页 |
4.2.3 实验动物 | 第62页 |
4.2.4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4.2.5 实验用细菌复苏与培养 | 第62页 |
4.2.6 持续抗菌植入体的动物体内实验 | 第62-64页 |
4.2.7 温度响应抗菌植入体的动物体内实验 | 第64-65页 |
4.2.8 抗菌多肽钛基植入体预防原位动物感染模型检测指标 | 第65-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83页 |
4.3.1 术后动物体征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4.3.2 植入体抗细菌粘附性能分析 | 第68-71页 |
4.3.3 植入体抗菌性能评价 | 第71-73页 |
4.3.4 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结果分析 | 第73-79页 |
4.3.5 植入体对实验动物肝肾的毒副作用 | 第79-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论文创新性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