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节 生物电化学系统 | 第11-14页 |
1.1.1 从污染物中回收能量—生物电化学系统 | 第11-12页 |
1.1.2 生物电化学系统基本原理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电化学系统在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1.2.1 有机物的去除 | 第14-15页 |
1.2.2 氮磷的去除与再利用 | 第15-16页 |
1.2.3 重金属的去除 | 第16页 |
1.2.4 微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 第16-17页 |
第三节 BESs中胞外产电菌种类及其电子传递机制 | 第17-22页 |
1.3.1 胞外产电菌的分类 | 第17-19页 |
1.3.2 胞外电子传递方式 | 第19-22页 |
第四节 亚抑制浓度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22-26页 |
1.4.1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 第22-23页 |
1.4.2 亚抑制浓度抗生素促进生物膜形成 | 第23-25页 |
1.4.3 抗生素对EABs的影响 | 第25-26页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7页 |
第一节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构建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启动与运行 | 第29-32页 |
2.2.1 抗生素浓度选择 | 第29-30页 |
2.2.2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启动 | 第30-31页 |
2.2.3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CA的培养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电化学测试 | 第32-33页 |
2.3.1 计时电流法 | 第32页 |
2.3.2 循环伏安法 | 第32-33页 |
第四节 生物膜量与厚度测定 | 第33-34页 |
2.4.1 蛋白量的测定 | 第33页 |
2.4.2 生物膜结构表征 | 第33-34页 |
第五节 生物膜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2.5.1 阳极生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34-35页 |
2.5.2 PCR扩增与纯化 | 第35页 |
2.5.3 文库构建与测序 | 第35页 |
第六节 原核转录组测序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亚抑制浓度妥布霉素对EABs的活性影响与机理 | 第37-46页 |
第一节EABs的电化学活性分析 | 第37-40页 |
3.1.1 BESs启动时间分析—计时电流法 | 第37-38页 |
3.1.2 循环伏安特性分析EABs | 第38-40页 |
第二节 生物膜蛋白与厚度分析 | 第40-42页 |
第三节 EABs中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第四节 亚抑制浓度妥布霉素促进生物膜形成的机理分析 | 第44-4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sub-MIC妥布霉素对G. sulfurreducens PCA的影响 | 第46-52页 |
第一节 亚抑制浓度妥布霉素对模式菌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亚抑制浓度妥布霉素在分子水平对模式菌的影响 | 第47-51页 |
4.2.1 差异表达基因与GO功能分析 | 第47-48页 |
4.2.2 亚抑制浓度抗生素对相关基因的调控 | 第48-5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头孢他啶对EABs活性的影响与机理分析 | 第52-57页 |
第一节 头孢他啶对EABs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头孢他啶对EABs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4-56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第一节 主要的结论 | 第57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