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当代冷巷的设计策略及其典型类型量化分析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环境危机与能源短缺第10页
        1.1.2 传统被动式建筑节能方法的重新审视第10-11页
        1.1.3 被动式节能方法在建筑设计应用的缺乏第11页
    1.2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第11页
        1.2.1 研究对象界定第11页
    1.3 研究现状综述第11-13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页
    1.5 研究所针对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第13-14页
        1.5.1 研究所针对的问题第13页
        1.5.2 研究所面临的困难第13-14页
    1.6 研究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14-15页
        1.6.1 研究创新点第14页
        1.6.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7 论文的框架第15-16页
第二章 夏热冬冷地区冷巷的空间形态第16-44页
    2.1 传统冷巷的空间形态第16-30页
        2.1.1 传统冷巷的定义以及技术要点第16-20页
        2.1.2 传统冷巷的空间形态第20-28页
        2.1.3 传统冷巷的材料第28-30页
    2.2 当代冷巷的空间形态第30-43页
        2.2.1 当代冷巷的定义及其发展第30-36页
        2.2.2 当代冷巷的分类第36-43页
    2.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当代冷巷的设计策略第44-70页
    3.1 当代冷巷的设计原则第44-49页
        3.1.1 地域性原则第44-45页
        3.1.2 功能性原则第45-46页
        3.1.3 人性化原则第46-48页
        3.1.4 生态节能原则第48-49页
    3.2 当代冷巷的设计方法第49-60页
        3.2.1 减法生成冷巷第50-55页
        3.2.2 加法生成冷巷第55-60页
    3.3 当代冷巷的设计策略第60-68页
        3.3.1 作为廊或巷的当代冷巷设计策略第60-63页
        3.3.2 作为中庭或天井的当代冷巷设计策略第63-66页
        3.3.3 作为楼梯间的当代冷巷设计策略第66-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当代典型冷巷降温作用的量化分析第70-114页
    4.1 当代冷巷降温作用量化分析的定义第70-71页
        4.1.1 量化分析的定义第70页
        4.1.2 量化分析的对象第70页
        4.1.3 量化分析的仪器第70-71页
    4.2 当代中廊式冷巷降温的影响因素第71-79页
        4.2.1 研究内容第71页
        4.2.2 当代冷巷降温与尺度之间的关系第71-74页
        4.2.3 当代冷巷降温与墙体材料之间的关系第74-76页
        4.2.4 当代冷巷降温的垂直分布特征第76-79页
    4.3 当代冷巷降温与通风路径的关系第79-90页
        4.3.1 研究内容第79-80页
        4.3.2 实测对象第80页
        4.3.3 实测结果第80-90页
    4.4 当代冷巷降温与控制模式的关系第90-104页
        4.4.1 研究内容第90页
        4.4.2 实测对象第90-91页
        4.4.3 实测结果第91-104页
    4.5 实测分析结论第104-105页
        4.5.1 热缓冲腔体与空间布局的整合优化第104页
        4.5.2 热缓冲腔体与自然通风的整合优化第104-105页
        4.5.3 热缓冲腔体的控制模式适应性第105页
    4.6 中廊式冷巷设计策略改造第105-112页
    4.7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114-116页
    5.1 总结第114页
    5.2 展望第114-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8页
图表来源第118-124页
作者简介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转型为导向的铁路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的南京主城区商业中心体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