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传统铁路设施废弃 | 第10页 |
1.1.2 城市发展转型 | 第10-11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外部分 | 第12-13页 |
1.3.2 国内部分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5-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状概述 | 第18-40页 |
2.1 国外现状 | 第18-21页 |
2.1.1 实践历程 | 第18-19页 |
2.1.2 现状总结 | 第19-21页 |
2.2 国内现状 | 第21-38页 |
2.2.1 实践历程 | 第21-23页 |
2.2.2 遗产特征 | 第23-32页 |
2.2.3 现状调研 | 第32-38页 |
2.3 国内外对比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针对铁路建筑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理论建构 | 第40-48页 |
3.1 必要性 | 第40-41页 |
3.1.1 城市地位转变的需求迫切 | 第40页 |
3.1.2 再利用灵活性与高历史价值的双重优势明显 | 第40-41页 |
3.1.3 社会效益回报的前景乐观 | 第41页 |
3.2 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41-43页 |
3.3 目标与原则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规划层面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 第48-68页 |
4.1 功能置换 | 第48-57页 |
4.1.1 单体建筑的置换 | 第50-56页 |
4.1.2 整体线路的置换 | 第56-57页 |
4.2 空间织补 | 第57-63页 |
4.2.1 引入慢行系统 | 第58-60页 |
4.2.2 融合城市空间 | 第60-61页 |
4.2.3 增强轨道两侧联系 | 第61-63页 |
4.3 文脉延续 | 第63-66页 |
4.3.1 延续场地肌理特征 | 第63-64页 |
4.3.2 利用铁路设施造景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单体层面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 第68-90页 |
5.1 内部空间重构 | 第68-73页 |
5.1.1 替换 | 第68页 |
5.1.2 划分 | 第68-71页 |
5.1.3 嵌套 | 第71-72页 |
5.1.4 合并 | 第72-73页 |
5.2 外部空间拓展 | 第73-77页 |
5.2.1 单座建筑加建 | 第73-75页 |
5.2.2 多座建筑连接 | 第75-77页 |
5.3 结构优化与置入 | 第77-83页 |
5.3.1 结构自身修缮 | 第77-78页 |
5.3.2 构件辅助升级 | 第78-79页 |
5.3.3 新旧结构脱开 | 第79-81页 |
5.3.4 新旧结构连接 | 第81-83页 |
5.4 外围护体系延续与协调 | 第83-89页 |
5.4.1 修旧如旧 | 第83-85页 |
5.4.2 新旧并置 | 第85-87页 |
5.4.3 新质覆盖 | 第87-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研究成果综述 | 第90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90-91页 |
6.3 后续研究建议与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图片与表格来源 | 第98-104页 |
附录 | 第104-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