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1 文献参阅和资料收集 | 第10-11页 |
1.4.2 实例分析 | 第11页 |
1.4.3 访问调查 | 第11页 |
1.4.4 学科综合 | 第11页 |
1.4.5 软件绘图 | 第1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2.1.1 八卦 | 第12页 |
2.1.2 迷宫 | 第12-14页 |
2.1.3 迷园 | 第14页 |
2.1.4 中国传统园林 | 第14-15页 |
2.1.5 小中见大 | 第15-16页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2.1 小中见大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页 |
2.2.2 八卦阵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2.2.3 曲径模式与迷宫模式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3 八卦迷宫与传统手法不同 | 第18页 |
2.3.1 迷宫设计 | 第18页 |
2.3.2 八卦迷宫设计 | 第18页 |
2.3.3 不同之处 | 第18页 |
2.4 迷园的特点 | 第18-19页 |
2.5 小中见大造园手法特点及现存问题 | 第19页 |
2.5.1 小中见大造园手法 | 第19页 |
2.5.2 小中见大造园手法的现存问题 | 第19页 |
3 相关案例分析 | 第19-24页 |
3.1 西安园博会迷宫园 | 第19-21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19-20页 |
3.1.2 项目分析 | 第20页 |
3.1.3 总结及借鉴 | 第20-21页 |
3.2 红砖美术馆 | 第21-22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21页 |
3.2.2 项目分析 | 第21-22页 |
3.2.3 总结及借鉴 | 第22页 |
3.3 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迷宫展厅” | 第22-24页 |
3.3.1 项目概况 | 第22-23页 |
3.3.2 项目分析 | 第23页 |
3.3.3 总结及借鉴 | 第23-24页 |
4 周口淮阳太昊陵八卦迷宫规划与设计 | 第24-70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24-25页 |
4.1.1 项目背景 | 第24页 |
4.1.2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4-25页 |
4.1.3 地域特色 | 第25页 |
4.2 区位分析 | 第25-26页 |
4.2.1 上位规划分析 | 第25页 |
4.2.2 场地概况 | 第25-26页 |
4.2.3 周边用地性质及绿地资源分布 | 第26页 |
4.3 设计依据 | 第26-27页 |
4.4 设计构思与要点 | 第27-29页 |
4.4.1 设计理念 | 第27页 |
4.4.2 设计手法 | 第27页 |
4.4.3 设计原则 | 第27-29页 |
4.5 总体规划 | 第29-34页 |
4.5.1 功能分区规划 | 第31-32页 |
4.5.2 景观结构规划 | 第32-33页 |
4.5.3 空间及视线分析 | 第33-34页 |
4.6 专项规划 | 第34-47页 |
4.6.1 游线规划 | 第34-35页 |
4.6.2 竖向规划、给排水设计及驳岸设计 | 第35-37页 |
4.6.3 种植规划 | 第37-42页 |
4.6.4 照明规划 | 第42-43页 |
4.6.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43-47页 |
4.7 主要景观分区规划及节点设计——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转译 | 第47-70页 |
4.7.1 碑林区 | 第47-49页 |
4.7.2 八卦区 | 第49-56页 |
4.7.3 艺圃区 | 第56-68页 |
4.7.4 儿童游乐区 | 第68-69页 |
4.7.5 山林区 | 第69-70页 |
5 创新与结论 | 第70-71页 |
5.1 创新 | 第70页 |
5.2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英文摘要 | 第73-74页 |
附图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