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6-54页 |
1.1 全光交换 | 第16-23页 |
1.2 光纤参量放大器 | 第23-37页 |
1.2.1 四波混频的原理 | 第23-26页 |
1.2.2 非简并光参量放大器理论 | 第26-31页 |
1.2.3 FPA 的应用——全光交换 | 第31-35页 |
1.2.4 FPA 偏振性能的研究 | 第35-36页 |
1.2.5 FPA 双折射性能的研究 | 第36-37页 |
1.3 光子晶体 | 第37-43页 |
1.3.1 光子晶体的定义 | 第37-38页 |
1.3.2 光子晶体的理论基础 | 第38-40页 |
1.3.3 光子晶体的分类 | 第40-41页 |
1.3.4 光子晶体的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1.4 慢光 | 第43-53页 |
1.4.1 慢光的实现方案 | 第44-52页 |
1.4.2 慢光的色散 | 第52-5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2 基于光纤参量放大器的全光交换器件的设计与分析 | 第54-76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54-55页 |
2.2 理论分析 | 第55-65页 |
2.2.1 由两平行泵浦驱动的FPA | 第57-61页 |
2.2.2 由两垂直泵浦驱动的FPA | 第61-65页 |
2.3 仿真论证 | 第65-71页 |
2.3.1 FPA_(//) 中的仿真 | 第66-68页 |
2.3.2 FPA_⊥中的仿真 | 第68-71页 |
2.4 讨论 | 第71-75页 |
2.4.1 FPA 的所有交换类型 | 第71-73页 |
2.4.2 FPA 交换器件的40Gb/s 仿真 | 第73页 |
2.4.3 流量堵塞的解决方案 | 第73-7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3 基于光子晶体非对称线缺陷波导的低色散慢光的分析与实现 | 第76-9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76-79页 |
3.2 非对称线波导的的设计与优化 | 第79-88页 |
3.2.1 包层偏移距离d 的优化 | 第79-82页 |
3.2.2 r1 的优化 | 第82-84页 |
3.2.3 群速度和GVD 参数β_2 | 第84-86页 |
3.2.4 FDTD 仿真分析 | 第86-88页 |
3.3 讨论 | 第88-90页 |
3.3.1 延迟带宽积的最大值 | 第88-89页 |
3.3.2 对称W1 线波导 | 第89页 |
3.3.3 非对称Wd0.5 线波导 | 第89-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4 非对称线缺陷波导中超慢光的进一步研究 | 第91-103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91页 |
4.2 设计方法 | 第91-98页 |
4.3 数值分析和讨论 | 第98-102页 |
4.3.1 延迟带宽积 | 第98-99页 |
4.3.2 FDTD 仿真 | 第99-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5 慢光的应用展望 | 第103-113页 |
5.1 双稳态光开关 | 第103-107页 |
5.1.1 理论模型 | 第104-105页 |
5.1.2 设计思路 | 第105-107页 |
5.1.3 工作展望 | 第107页 |
5.2 时间反演 | 第107-113页 |
5.2.1 基本原理 | 第108-110页 |
5.2.2 设计思路 | 第110-112页 |
5.2.3 工作展望 | 第112-113页 |
6 论文总结 | 第113-117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3-114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4-115页 |
6.3 论文创新点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