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包埋固定化颗粒在微污染原水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32页
    1.1 水资源分布及污染现状第12页
    1.2 含氮污水的来源、特征以及危害第12-14页
    1.3 脱氮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第14-28页
        1.3.1 物理化学法脱氮综述第14-15页
        1.3.2 基于传统生物硝化反硝化法脱氮工艺综述第15-22页
        1.3.3 脱氮理论与工艺的新发展第22-28页
        1.3.4 不同生物脱氮方法的比较第28页
    1.4 包埋固定化硝化菌的传质机理第28-30页
        1.4.1 外扩散和内扩散第29-30页
        1.4.2 氧气和溶质在固定化细胞凝胶内的扩散第30页
    1.5 小结第30-32页
第二章 课题的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意义第32-36页
    2.1 研究目的第32页
    2.2 技术路线第32-34页
    2.3 研究意义第34-36页
第三章 固定化包埋颗粒处理氨氮及有机物的研究第36-7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3.1.1 实验装置第36页
        3.1.2 实验材料第36-37页
        3.1.3 实验模拟废水第37-38页
        3.1.4 主要分析测试方法及主要仪器第38-39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9-68页
        3.2.1 包埋菌的驯化第39-41页
        3.2.2 包埋颗粒的硝化活性研究第41-44页
        3.2.3 DO 对氨氮和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4-51页
            3.2 3.1 不同DO 条件下氨氮的去除效果第44-45页
            3.2.3.2 不同DO 条件下系统内COD 的去除效果第45-48页
            3.2.3.3 不同DO 条件下出水亚硝酸氮及硝酸氮的积累情况第48页
            3.2.3.4 不同DO 条件下系统内COD 对亚硝酸盐氮与硝酸氮积累的影响..第48-51页
        3.2.4 不同C:N 对氨氮和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1-61页
            3.2.4.1 在不同C:N 条件下包埋颗粒去除氨氮的效果第51-52页
            3.2.4.2 不同C:N 比下系统内COD 的去除效果第52-55页
            3.2.4.3 不同C:N 条件下亚硝酸氮及硝酸氮积累的情况第55-57页
            3.2.4.4 不同C:N 条件下系统内COD 对亚硝酸盐氮与硝酸氮积累的影响.第57-59页
            3.2.4.5 不同C:N 条件下包埋颗粒呼吸活性的对比第59-61页
        3.2.5 COD 高负荷启动的情况下系统内对氨氮及有机物去除效果第61-67页
            3.2.5.1 包埋颗粒对氨氮及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第61-64页
            3.2.5.2 亚硝酸氮及硝酸氮积累的情况及硝化特性第64-66页
            3.2.5.3 进水COD 浓度对硝化作用的影响第66-67页
        3.2.6 无外加氮源情况下系统内对COD 去除效果第67-68页
    3.3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固定化包埋颗粒应用于实际污水深度处理小试实验第70-85页
    4.1 苏州高新区第一污水厂概况第70页
    4.2 污水厂废水的来源及工艺流程第70-71页
    4.3 实验开展背景第71-72页
    4.4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2-74页
        4.4.1 现场小试实验装置第72-73页
        4.4.2 现场小试实验材料第73页
        4.4.3 实验设计第73-74页
        4.4.4 试验分析方法第74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74-84页
        4.5.1 包埋菌的最初状态与驯化第74-76页
        4.5.2 不同HRT 条件下系统内对氨氮及有机物去除效果第76-82页
            4.5.2.1 不同HRT 下包埋颗粒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第76-78页
            4.5.2.2 不同HRT 下系统内对COD 的去除效果第78-79页
            4.5.2.3 系统运行中pH 的变化情况第79-81页
            4.5.2.4 系统运行中亚硝酸氮与硝酸氮的积累情况第81-82页
        4.5.3 反应器内包埋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第82-84页
    4.6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8页
    5.1 结论第85-86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86-87页
    5.3 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致谢第92-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M芯片的智能运动控制器研究
下一篇:银灰菊精油周年变化及灭蚊驱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