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1.1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现状概述 | 第11-18页 |
1.1.1 染料种类 | 第11-12页 |
1.1.2 染料废水的特点 | 第12页 |
1.1.3 染料废水的处理难点和重点 | 第12-13页 |
1.1.4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第13-18页 |
1.2 臭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概述 | 第18-23页 |
1.2.1 臭氧的简介 | 第18-19页 |
1.2.2 臭氧反应机理 | 第19-20页 |
1.2.3 臭氧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1.3 非均相催化 | 第23-28页 |
1.3.1 负载型催化剂简介 | 第23-24页 |
1.3.2 负载型催化剂在水处理中的实例应用 | 第24-28页 |
1.4 反应器类型及设计 | 第28页 |
1.5 课题背景、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1.5.1 课题背景 | 第28页 |
1.5.2 课题意义 | 第28-29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分析方法 | 第35-44页 |
2.1 废水来源及其性质 | 第35-36页 |
2.1.1 活性染料简介 | 第35页 |
2.1.2 实验用活性染料简介 | 第35-36页 |
2.2 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 第36-37页 |
2.2.1 实验装置及技术参数 | 第36-37页 |
2.2.2 操作方法 | 第37页 |
2.3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37-38页 |
2.3.1 实验药品 | 第37-38页 |
2.3.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8-41页 |
2.4.2 水质色度的测定 | 第39页 |
2.4.3 水样pH 值的测定 | 第39-40页 |
2.4.4 水样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0-41页 |
2.5 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 | 第41页 |
2.6 非均相催化剂的表征 | 第41-43页 |
2.6.1 扫描电镜 | 第41-42页 |
2.6.2 X 射线衍射(XRD)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单独臭氧氧化活性艳红 X-3B 废水研究 | 第44-48页 |
3.1 出水色度去除率的变化 | 第44页 |
3.2 出水紫外可见光谱的变化 | 第44-45页 |
3.3 出水COD_(Cr) 去除率的变化 | 第45-46页 |
3.4 出水PH 的变化 | 第46-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活性艳红 X-3B 催化剂的研制 | 第48-59页 |
4.1 几种固体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染料废水效果的比较 | 第48-49页 |
4.2 二元固体催化剂的制备 | 第49-54页 |
4.2.1 空白对比实验 | 第49-50页 |
4.2.2 制备条件对催化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 | 第50-54页 |
4.3 二元固体催化剂的表征 | 第54-55页 |
4.3.1 催化剂的XRD 分析 | 第54页 |
4.3.2 催化剂的SEM 分析 | 第54-55页 |
4.4 二元固体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出水紫外可见光谱变化 | 第55-56页 |
4.5 二元催化剂催化的机理初探 | 第56页 |
4.6 小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第三组分修饰的 NiO-CoO/γ-Al_2O_3和不同载体对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的影响 | 第59-67页 |
5.1 第三组分对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的影响 | 第59-63页 |
5.1.1 不同第三组分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对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的影响 | 第59-62页 |
5.1.2 比较几种第三元素对催化剂的催化臭氧氧化反应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 不同载体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5.2.1 活性碳投加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2 不同载体制备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 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