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6页 |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9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35页 |
|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 | 第19-23页 |
| ·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23-28页 |
| ·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 第28-30页 |
| ·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 | 第30-33页 |
|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途径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36-41页 |
| ·研究目标 | 第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页 |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36-39页 |
| ·地理位置 | 第36-38页 |
| ·气候 | 第38页 |
| ·植被 | 第38页 |
| ·地形地貌 | 第38-39页 |
| ·土壤 | 第39页 |
| ·样地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中地上植被特征 | 第41-47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植被调查 | 第41页 |
|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 ·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及变化 | 第42-43页 |
| ·地上植被的物种多样性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植被演替中群落物种组成 | 第44-45页 |
| ·植被演替中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 第47-62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 ·土壤种子库取样 | 第48页 |
| ·土壤种子库的萌发 | 第48页 |
| ·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 ·土壤种子库密度 | 第48-49页 |
| ·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 | 第49页 |
| ·相似性系数 | 第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 ·土壤种子库特征 | 第49-54页 |
| ·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关系 | 第54-57页 |
| ·讨论 | 第57-61页 |
| ·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和物种组成 | 第57-59页 |
| ·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关系 | 第59-60页 |
| ·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62-93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62-63页 |
|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 第63-64页 |
| ·数据分析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90页 |
| ·不同恢复年限样地土壤质量因子变化 | 第64-76页 |
|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质量因子变化 | 第76-83页 |
|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 第83-90页 |
| ·讨论 | 第90-91页 |
| ·植被演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90页 |
|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质量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3页 |
| 第六章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物水分生理生态适应性 | 第93-102页 |
| ·引言 | 第93-9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94页 |
| ·数据分析 | 第94-95页 |
| ·结果 | 第95-99页 |
| ·植物叶片渗透势和叶片含水量的种间差异 | 第95-96页 |
|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渗透势差异 | 第96-97页 |
| ·植被恢复年限对叶片渗透势和含水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 ·植物叶片渗透势和叶片含水量的关系 | 第98-99页 |
| ·讨论 | 第99-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七章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物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 | 第102-115页 |
| ·引言 | 第10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4页 |
| ·植被调查 | 第102-103页 |
| ·生理生态指标测定 | 第103页 |
| ·数据分析 | 第103-104页 |
| ·结果 | 第104-110页 |
|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的种间变化 | 第104-106页 |
|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的种内变化 | 第106页 |
| ·植物叶片结构性状的种间变化和种内变化 | 第106-107页 |
| ·植物叶片光合特征和结构特征随恢复年限的变化 | 第107-109页 |
| ·植物光合特征参数与叶片结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09-110页 |
| ·讨论 | 第110-113页 |
|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与叶片结构的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 | 第110-112页 |
| ·植被恢复年限与光合特征和叶片结构性状的关系 | 第112-113页 |
|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与叶片结构之间的关系 | 第113页 |
| ·小结 | 第113-115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15-119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5-11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 ·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 第118-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4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