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我国粮食安全简述 | 第13-15页 |
1.1 粮食安全涵义 | 第13页 |
1.2 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从生态系统角度 | 第13-15页 |
2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概述——以水稻为主例 | 第15-17页 |
2.1 农业生物基因组、功能基因组方面 | 第15页 |
2.2 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方面 | 第15页 |
2.3 分子设计育种方面 | 第15-16页 |
2.4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方面 | 第16页 |
2.5 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研究方面 | 第16-17页 |
2.6 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方面 | 第17页 |
3 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动态 | 第17-22页 |
3.1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7-19页 |
3.1.1 农杆菌Ti质粒的改造及载体构建 | 第18页 |
3.1.2 优化组织培养 | 第18-19页 |
3.2 基因直接导入法 | 第19-21页 |
3.2.1 基因枪法 | 第19-20页 |
3.2.2 PEG介导转化法 | 第20-21页 |
3.2.3 电击导入法 | 第21页 |
3.3 种质系统技术 | 第21-22页 |
3.3.1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1-22页 |
3.3.2 DNA浸泡转化法 | 第22页 |
3.3.3 利用植物生长点转化法 | 第22页 |
4 水稻胚的发育 | 第22-23页 |
5 植物转基因中常用的报告基因 | 第23-25页 |
5.1 β-D-葡萄糖苷酸酶基因 | 第23-24页 |
5.2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 | 第24页 |
5.3 荧光素酶基因 | 第24页 |
5.4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 第24-25页 |
6 转基因沉默与消除 | 第25-26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农杆菌针刺法将gus基因导入水稻 | 第27-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1.1.1 转基因受体水稻品种 | 第27页 |
1.1.2 载体和菌株 | 第27页 |
1.1.3 试剂 | 第27-28页 |
1.1.4 培养基 | 第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1.2.1 水稻胚生长的观察 | 第28页 |
1.2.2 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的培养与检测 | 第28-29页 |
1.2.2.1 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的培养 | 第28页 |
1.2.2.2 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阴阳性的检测 | 第28-29页 |
1.2.3 水稻南粳45的遗传转化 | 第29-30页 |
1.2.3.1 水稻种子的培养 | 第29-30页 |
1.2.3.2 农杆菌侵染水稻种子 | 第30页 |
1.2.3.3 水稻转化苗的杀菌与移苗 | 第30页 |
1.2.4 转基因苗的DNA检测 | 第30-31页 |
1.2.5 转基因苗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检测 | 第31页 |
1.2.6 T_1代转基因苗的培育与转基因检测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2.1 水稻胚的生长图 | 第31-32页 |
2.2 侵染转化后的水稻苗生长 | 第32-33页 |
2.3 转基因T_0代的PCR检测 | 第33页 |
2.4 转基因T_0代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检测 | 第33-34页 |
2.5 转基因T_1代的PCR检测 | 第34页 |
2.6 转基因T_1代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检测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农杆菌针刺法将双价抗虫基因导入水稻 | 第3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1.1.1 转基因受体水稻品种 | 第37页 |
1.1.2 载体和菌株 | 第37页 |
1.1.3 试剂 | 第37-38页 |
1.1.4 培养基 | 第3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1.2.1 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的培养与检测 | 第38页 |
1.2.1.1 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的培养 | 第38页 |
1.2.1.2 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阴阳性的检测 | 第38页 |
1.2.2 水稻南粳45、110183、9311的遗传转化 | 第38-39页 |
1.2.2.1 水稻种子的培养 | 第38-39页 |
1.2.2.2 农杆菌侵染水稻种子 | 第39页 |
1.2.2.3 水稻转化苗的杀菌与移苗 | 第39页 |
1.2.3 转基因苗的DNA检测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2.1 侵染后水稻苗的生长 | 第39-40页 |
2.2 转基因T_0代的PCR检测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去种根和幼芽后的农杆菌针刺法将双价抗虫基因导入水稻 | 第43-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1.1.1 转基因受体水稻品种 | 第43页 |
1.1.2 载体和菌株 | 第43页 |
1.1.3 试剂 | 第43-44页 |
1.1.4 培养基 | 第4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1.2.1 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的培养与检测 | 第44页 |
1.2.1.1 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的培养 | 第44页 |
1.2.1.2 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阴阳性的检测 | 第44页 |
1.2.2 水稻南粳45的遗传转化 | 第44-45页 |
1.2.2.1 水稻种子的培养 | 第44页 |
1.2.2.2 去种根和幼芽 | 第44页 |
1.2.2.3 农杆菌侵染水稻种子 | 第44-45页 |
1.2.2.4 水稻转化苗的杀菌与移苗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2.1 水稻幼胚形态 | 第45-46页 |
2.2 水稻成苗率 | 第46页 |
2.3 转基因T_0代的PCR检测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投稿)的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