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1-13页 |
2 露天磷矿山企业效能综合评价 | 第13-35页 |
2.1 综合评价的步骤 | 第13-14页 |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4-20页 |
2.2.1 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14-15页 |
2.2.2 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5页 |
2.2.3 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 | 第15-18页 |
2.2.4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 | 第18-20页 |
2.3 指标定义、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 | 第20-28页 |
2.3.1 指标定义和计算方法 | 第20-28页 |
2.3.2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28页 |
2.4 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28-35页 |
2.4.1 模糊认知图法 | 第28-30页 |
2.4.2 灰色聚类法 | 第30-32页 |
2.4.3 层次分析法 | 第32页 |
2.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2页 |
2.4.5 目前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 | 第32-35页 |
3 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35-47页 |
3.1 理论介绍 | 第35页 |
3.2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5-37页 |
3.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7-40页 |
3.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第40-45页 |
3.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第40页 |
3.4.2 确定隶属度矩阵 | 第40-43页 |
3.4.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3-45页 |
3.5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势有哪些 | 第45-47页 |
4 云南磷化集团晋宁磷矿概况 | 第47-59页 |
4.1 云南磷化集团晋宁磷矿 | 第47页 |
4.2 矿区的位置与交通情况 | 第47-48页 |
4.3 地形地貌 | 第48页 |
4.4 边界范围及相邻矿区边界关系 | 第48-49页 |
4.5 矿区地质情况 | 第49-50页 |
4.5.1 矿区地质情况 | 第49页 |
4.5.2 地层 | 第49-50页 |
4.5.3 构造 | 第50页 |
4.6 水文地质情况 | 第50-51页 |
4.7 矿山生产现状 | 第51-59页 |
4.7.1 生产工艺与开采参数 | 第51页 |
4.7.2 各生产环节设备及运行状态 | 第51-54页 |
4.7.3 辅助生产系统和设备配备情况 | 第54页 |
4.7.4 现主要生产区域与剥离岩土层赋存情况 | 第54-55页 |
4.7.5 露天采场监测情况 | 第55页 |
4.7.6 人力资源现状 | 第55-56页 |
4.7.7 复垦与生态重建情况 | 第56-59页 |
5 云南磷化集团晋宁磷矿效能综合评价 | 第59-83页 |
5.1 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 第59-60页 |
5.2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60-63页 |
5.3 应用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晋宁磷矿进行效能评价 | 第63-76页 |
5.3.1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63-70页 |
5.3.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70-76页 |
5.4 评价结果讨论 | 第76-83页 |
5.4.1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76-79页 |
5.4.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79-81页 |
5.4.3 小结 | 第81-83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83-87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6.2 建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3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明的专利 | 第93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