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核电厂(核电站)论文

核电厂IVR评价的严重事故序列及堆芯熔融过程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1 核电厂 IVR 介绍第13-14页
        1.1.2 核电厂 IVR 有效性评价流程第14-16页
    1.2 国外 IVR 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1 Loviisa 核电厂的应用第16页
        1.2.2 AP600/1000 核电堆型的应用第16-17页
        1.2.3 APR1400 核电堆型的应用第17-18页
    1.3 国内 IVR 研究现状第18页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8-20页
        1.4.1.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第18页
        1.4.2. 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影响 IVR 有效性的事故序列及电厂模型的建立第20-26页
    2.1. 事故序列选取第20-22页
        2.1.1. 包络工况和事故序列选取依据第20-21页
        2.1.2. 选取的事故序列第21-22页
    2.2. 电厂建模第22-25页
        2.2.1. MAAP4 计算模型第23-24页
        2.2.2. RELAP/SCDAP 计算模型第24-25页
    2.3. 稳态计算结果第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第26-33页
    3.1. 计算不确定性第26页
    3.2. 模型的不确定性参数第26页
    3.3.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第26-32页
        3.3.1. 计算工况的基本假定第27页
        3.3.2. 熔池衰变功率敏感性分析第27-28页
        3.3.3. 锆氧化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第28-29页
        3.3.4. 支撑板失效条件的敏感性分析第29-30页
        3.3.5. 熔池氧化物固化模型敏感性分析第30-31页
        3.3.6. 熔池分层结构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影响 IVR 有效性的严重事故序列分析第33-49页
    4.1. 小 LOCA 事故第33-36页
        4.1.1. 计算假设第33页
        4.1.2. 对比计算第33-35页
        4.1.3. 容器外冷却计算第35-36页
    4.2. 中 LOCA 事故第36-38页
    4.3. 大 LOCA 事故第38页
    4.4. 全厂断电(SBO)事故第38-42页
        4.4.1. 计算假设第38-39页
        4.4.2. 对比计算第39-40页
        4.4.3. 容器外冷却计算第40-42页
    4.5. 失去给水(LOFW)+ ATWS 事故第42-45页
        4.5.1. 计算假设第42页
        4.5.2. 对比计算第42-44页
        4.5.3. 容器外冷却计算第44-45页
    4.6. 主蒸汽管道断裂(MSLB)事故第45-46页
        4.6.1. 计算假设第45页
        4.6.2. 容器外冷却计算第45-46页
    4.7. 传热管断裂(单根)+主蒸汽管道断裂(SGTR+MSLB)事故第46-48页
        4.7.1. 计算假设第47页
        4.7.2. 容器外冷却计算第47-48页
    4.8.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严重事故序列的熔池分析第49-78页
    5.1. 小 LOCA 事故第49-54页
        5.1.1. 堆芯熔化过程第49-50页
        5.1.2. 熔池分层结构第50-52页
        5.1.3. 下封头传热分析第52-54页
    5.2. 中 LOCA 事故第54-58页
        5.2.1. 堆芯熔化过程第54-55页
        5.2.2. 熔池分层结构第55-56页
        5.2.3. 下封头传热分析第56-58页
    5.3. 大 LOCA 事故第58-62页
        5.3.1. 堆芯熔化过程第58-59页
        5.3.2. 熔池分层结构第59-61页
        5.3.3. 下封头传热分析第61-62页
    5.4. 全厂断电(SBO)事故第62-65页
        5.4.1. 堆芯熔化过程第62-63页
        5.4.2. 熔池分层结构第63-64页
        5.4.3. 下封头传热分析第64-65页
    5.5. 失去给水(LOFW)+ ATWS 事故第65-68页
        5.5.1. 堆芯熔化过程第65-66页
        5.5.2. 熔池分层结构第66-67页
        5.5.3. 下封头传热分析第67-68页
    5.6. 主蒸汽管道断裂(MSLB)事故第68-71页
        5.6.1. 堆芯熔化过程第68-69页
        5.6.2. 熔池分层结构第69-70页
        5.6.3. 下封头传热分析第70-71页
    5.7. 传热管断裂(单根)+主蒸汽管道断裂(SGTR+MSLB)事故第71-74页
        5.7.1. 堆芯熔化过程第71-72页
        5.7.2. 熔池分层结构第72-73页
        5.7.3. 下封头传热分析第73-74页
    5.8. 结果讨论第74-77页
        5.8.1. 堆芯熔化及熔池形成过程的讨论第74-75页
        5.8.2. 各事故下熔池参数比较第75-77页
    5.9.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影响熔池特性的独立参数分布函数的确定第78-81页
    6.1. 稳定熔池独立参数分布函数分析方法第78-79页
    6.2. 概率分布函数的确定第79-80页
        6.2.1. 衰变热的分布函数确定第79页
        6.2.2. 锆氧化份额的分布函数确定第79-80页
        6.2.3. 不锈钢的分布函数确定第80页
    6.3.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7.1. 全文总结第81-82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致谢第86-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动变速器自适应档位决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俄罗斯公司治理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