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用生物质气化炉传热模拟及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生物质能利用背景 | 第12-14页 |
1.2 生物质气化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4-20页 |
1.2.1 生物质气化概念 | 第14-15页 |
1.2.2 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生物质气化炉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 强化传热概述 | 第20-22页 |
1.3.1 强化传热背景及意义 | 第20页 |
1.3.2 插入物及翅片结构强化传热研究状况 | 第20-22页 |
1.4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1 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气化燃料实验及气化炉结构 | 第24-32页 |
2.1 气化燃料实验 | 第24-25页 |
2.2 玉米芯灰熔性实验 | 第25-27页 |
2.3 气化炉结构 | 第27-31页 |
2.3.1 混吸气化炉炉型确定 | 第27-28页 |
2.3.2 气化剂参数确定 | 第28-30页 |
2.3.3 气化炉筒关键结构参数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气化炉性能实验研究 | 第32-46页 |
3.1 实验系统与装置 | 第32-36页 |
3.1.1 送风系统 | 第33页 |
3.1.2 温度测量系统 | 第33-34页 |
3.1.3 热量计量系统 | 第34-35页 |
3.1.4 烟气测量系统 | 第35-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2.1 实验准备 | 第36-37页 |
3.2.2 气化炉启动与数据记录 | 第37-38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8-43页 |
3.3.1 一次空气量对气化性能影响 | 第38-40页 |
3.3.2 气化反应时不同位置温度变化 | 第40页 |
3.3.3 气化炉的热效率 | 第40-42页 |
3.3.4 二次空气量对燃烧排放影响 | 第42-43页 |
3.4 热效率提高措施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对流换热装置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 第46-58页 |
4.1 数值模拟软件选择 | 第46-47页 |
4.1.1 CFD概述 | 第46页 |
4.1.2 计算软件FLUENT | 第46-47页 |
4.2 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 | 第47-52页 |
4.2.1 物理模型 | 第47-48页 |
4.2.2 离散方式的选择 | 第48-49页 |
4.2.3 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 第49-52页 |
4.3 网格划分 | 第52-54页 |
4.4 模拟计算 | 第54-55页 |
4.4.1 求解器设置 | 第54页 |
4.4.2 物性参数 | 第54-55页 |
4.4.3 边界条件 | 第55页 |
4.5 实验与模拟结果验证 | 第55-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翅片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 第58-68页 |
5.1 强化传热三种方式 | 第58-59页 |
5.2 物理模型 | 第59-60页 |
5.3 数值模拟计算 | 第60-65页 |
5.3.1 网格划分以及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5.3.2 强化传热前后温度场比较 | 第61-62页 |
5.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六章 扭带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 第68-78页 |
6.1 管内插入的扭带传热强化机理 | 第68-69页 |
6.1.1 管内流速增大传热强化 | 第68页 |
6.1.2 螺旋流动传热强化 | 第68-69页 |
6.2 物理模型与计算模型 | 第69-71页 |
6.2.1 物理模型 | 第69-71页 |
6.2.2 计算模型 | 第71页 |
6.3 FLUENT模拟计算 | 第71-75页 |
6.3.1 流动场与温度场定性分析 | 第71-72页 |
6.3.2 模拟结果定量分析 | 第72-74页 |
6.3.3 扭带传热与阻力性能评价 | 第74-75页 |
6.4 翅片与扭带换热装置比较 | 第75-7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8-80页 |
7.1 总结 | 第78-79页 |
7.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