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的建立及时代背景 | 第11-13页 |
2.1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构建立的时代背景 | 第11页 |
2.2 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11-13页 |
3 加入WTO后,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所要面对的形势 | 第13-16页 |
3.1 面临的挑战 | 第13-14页 |
3.1.1 竞争升级,争夺激烈 | 第13页 |
3.1.2 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的“游玩规则” | 第13-14页 |
3.2 面临的机遇 | 第14-16页 |
3.2.1 竞争和市场化促进我国建筑业发展 | 第14页 |
3.2.2 推动我国建筑业管理和质量监督管理 | 第14-16页 |
4 传统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其不足 | 第16-19页 |
4.1 引言 | 第16页 |
4.2 我国传统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9页 |
4.2.1 参建各方职责不清,部分管理部门职能交叉 | 第16-17页 |
4.2.2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直接充当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的市场角色 | 第17页 |
4.2.3 偏重实物监督,忽视参建各方质量行为的监督 | 第17-18页 |
4.2.4 质检手段较为落后 | 第18页 |
4.2.5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体制形态为自收自支的事业性单位 | 第18-19页 |
5 国际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9-28页 |
5.1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 第19-20页 |
5.1.1 法国模式 | 第19-20页 |
5.1.2 美国模式 | 第20页 |
5.1.3 德国模式 | 第20页 |
5.2 德美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保证体制 | 第20-21页 |
5.3 政府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 第21-24页 |
5.3.1 设计质量的监督 | 第22页 |
5.3.2 对施工过程及质量监督 | 第22-24页 |
5.4 业主对建筑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监督 | 第24-26页 |
5.4.1 主要任务 | 第24-25页 |
5.4.2 具体任务 | 第25页 |
5.4.3 业主对建筑产品的质量应承担的责任 | 第25-26页 |
5.5 设计方和承包商对建筑产品质量控制 | 第26-27页 |
5.6 小结 | 第27-28页 |
6 建立强有力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31页 |
6.1 现阶段在中国无法完全按照FIDIC模式进行工程管理 | 第28-29页 |
6.1.1 缺乏经验丰富的监理工程师 | 第28页 |
6.1.2 监理制度仅局限于施工阶段 | 第28页 |
6.1.3 业主行为不规范 | 第28页 |
6.1.4 授权不完整,把监理工程师当作质检员 | 第28-29页 |
6.2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方法的不足 | 第29-31页 |
6.2.1 制定质量监督工作计划 | 第29页 |
6.2.2 检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 | 第29页 |
6.2.3 检查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 | 第29-30页 |
6.2.4 健全对监督人员的制约机制 | 第30-31页 |
7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 第31-39页 |
7.1 引言 | 第31页 |
7.2 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 第31-32页 |
7.3 入世后的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措施 | 第32-39页 |
7.3.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 | 第32页 |
7.3.2 转变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方法和手段 | 第32-33页 |
7.3.3 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从微观控制向宏观制约转变 | 第33-34页 |
7.3.4 全面实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 | 第34页 |
7.3.5 对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 | 第34-35页 |
7.3.6 重点加强对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 第35页 |
7.3.7 常规监督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 | 第35-36页 |
7.3.8 改进监督手段,加大监督深度和力度 | 第36页 |
7.3.9 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成为诚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6页 |
7.3.10 改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直接收费方式 | 第36-37页 |
7.3.11 提高监督员的专业素质,实行职业执照上岗制度 | 第37页 |
7.3.12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走向技术执法 | 第37页 |
7.3.13 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基本职能建立完善的保证制度 | 第37页 |
7.3.14 完善体制,建立透明的“监督体系” | 第37-38页 |
7.3.15 强化法治,依法惩治腐败 | 第38-39页 |
8 结论 | 第39-43页 |
8.1 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建立的原则 | 第39页 |
8.2 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作用 | 第39页 |
8.3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思路 | 第39页 |
8.4 政府级部门不直接参与对建筑工程质量具体的监督活动 | 第39-40页 |
8.5 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组织形式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