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章 方玉润的生平与著述 | 第23-41页 |
第一节 方玉润生平 | 第23-35页 |
一、 方玉润家世 | 第23-24页 |
二、 方玉润生平与交游 | 第24-35页 |
第二节 方玉润的著述 | 第35-41页 |
第二章 《诗经原始》的成书背景 | 第41-57页 |
第一节 经世报国与儒学回归:《诗经原始》成书的时代背景 | 第42-47页 |
一、 批判旧学,提倡新学,以养成重实学行谊的学风 | 第45-46页 |
二、 政治中兴与变局观念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汉学、宋学之斗争与融合:《诗经原始》成书的学术背景 | 第47-54页 |
一、 汉学走向衰微 | 第47-50页 |
二、 淑世精神引领下宋学的短暂复兴 | 第50-52页 |
三、 汉学与宋学的斗争与融合 | 第52-54页 |
第三节 清代嘉道咸以后《诗经》学研究及新变 | 第54-57页 |
第三章 方玉润经学与诗歌创作及与《诗经原始》的关系 | 第57-75页 |
第一节 方玉润的经学思想与诗经研究 | 第57-62页 |
一、 通经致用与诗教 | 第57-61页 |
二、 方玉润经世之学背景下的《诗经》研究 | 第61-62页 |
第二节 “风人之旨”在方玉润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 第62-75页 |
一、 诗史意识在方玉润诗歌中的表现 | 第63-66页 |
二、 方玉润拟新乐府诗创作 | 第66-69页 |
三、 方玉润的身世之感与《诗经》阐释中的“涵咏”之法 | 第69-75页 |
第四章 《诗经原始》的著述体例、版本与说《诗》方式 | 第75-115页 |
第一节 《诗经原始》版本与编书体例 | 第75-81页 |
一、 《诗经原始》的版本 | 第75-76页 |
二、 《诗经原始》的体例 | 第76-81页 |
第二节 《诗经原始》的“总论”方法及其渊源 | 第81-92页 |
第三节 圈点批评与《诗经原始》解《诗》之旨趣 | 第92-99页 |
第四节 眉评、旁批与集释反映的方玉润解《诗》特色 | 第99-108页 |
第五节 《诗经原始》“标韵”及其“取便今人”之著述观念 | 第108-115页 |
第五章 方玉润对传统《诗经》阐释研究的接受与新变 | 第115-145页 |
第一节 折中于文士与讲学之间 | 第115-124页 |
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阐释模式的论述与反思 | 第115-119页 |
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诗经》阐释模式的建构 | 第119-121页 |
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诗经》阐释对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第二节 方玉润对《毛诗序》和《集传》的接受 | 第124-135页 |
一、 原诗人之始意——主体阐释纲领下的《序》、《传》融通与接受 | 第124-131页 |
二、 方玉润对《毛诗序》的具体批评 | 第131-135页 |
第三节 《诗经原始》对《诗集传》的批评与接受 | 第135-138页 |
第四节 方玉润对《诗经通论》的继承与超越 | 第138-145页 |
一、 方玉润对姚际恒《诗经通论》的推崇与接受 | 第138-141页 |
二、 方玉润《诗经原始》对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超越 | 第141-145页 |
第六章 《诗经原始》文学阐释和方玉润的诗学观 | 第145-173页 |
第一节 晚明与清代的《诗经》的文学阐释 | 第145-150页 |
一、 晚明文学解《诗》略说 | 第145-147页 |
二、 清代解《诗》及文学解《诗》 | 第147-150页 |
第二节 方玉润《诗经原始》的文学解《诗》 | 第150-166页 |
一、 方玉润《诗经》研究的指导思想 | 第150-153页 |
二、 方玉润文学解《诗》之法略论 | 第153-156页 |
三、 方玉润《诗经原始》的文学解《诗》略说 | 第156-166页 |
第三节 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表现的诗学思想 | 第166-173页 |
一、 方玉润“赋、比、兴”的新解 | 第166-167页 |
二、 方玉润解《诗》的基本思想 | 第167-173页 |
第七章 《诗经原始》的学术价值和不足之处 | 第173-191页 |
第一节 《诗经原始》研究传统视野中的现代视角 | 第173-186页 |
一、 现代《诗经》研究方法和视野的初步探索 | 第174-177页 |
二、 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解读 | 第177-179页 |
三、 《诗经原始》解《诗》时个人性情与生活经验的渗入 | 第179-184页 |
四、 对《诗》篇言外之意的探求 | 第184-186页 |
第二节 《诗经原始》的不足之处 | 第186-191页 |
一、 推尊“诗教”传统,将文学解经视为手段 | 第186-188页 |
二、 标举“思无邪”,否定朱熹“淫诗”说 | 第188页 |
三、 新的穿凿替代旧的穿凿 | 第188-190页 |
四、 关于《诗经原始》的“帖括气” | 第190-191页 |
结语 | 第191-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198页 |
致谢 | 第198-200页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