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4 课题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16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5.1 共享空间 | 第16-17页 |
1.5.2 个人行为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7 创新点 | 第20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酒店共享空间概述 | 第21-45页 |
2.1 酒店的概念及发展 | 第21-24页 |
2.1.1 酒店相关概述 | 第21-22页 |
2.1.2 我国现代化酒店的发展 | 第22-24页 |
2.2 共享空间概述 | 第24-32页 |
2.2.1 中庭的历史与共享空间理论的产生 | 第24-25页 |
2.2.2 共享空间的理论依据 | 第25-29页 |
2.2.3“共享空间”概念的层次 | 第29-32页 |
2.3 共享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思想 | 第32-35页 |
2.3.1 营造一个“人”的场所 | 第32-33页 |
2.3.2 共享空间对环境与文化的塑造 | 第33-35页 |
2.4 约翰·波特曼共享空间在酒店建筑中的实践与发展 | 第35-44页 |
2.4.1 波特曼宾馆“一代共享空间” | 第35-39页 |
2.4.2 波特曼宾馆“二代共享空间” | 第39-42页 |
2.4.3 波特曼酒店共享空间的发展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我国酒店共享空间调查与研究 | 第45-72页 |
3.1 调研对象 | 第45-46页 |
3.2 调研概况 | 第46-69页 |
3.2.1 北京地区酒店共享空间 | 第46-54页 |
3.2.2 我国优秀酒店共享空间 | 第54-59页 |
3.2.3 约翰·波特曼在我国的酒店作品 | 第59-64页 |
3.2.4 邯郸四星级酒店共享空间 | 第64-68页 |
3.2.5 酒店共享空间现状调研概述 | 第68-69页 |
3.3 主要问题总结 | 第69-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酒店共享空间旅客行为心理需求研究 | 第72-85页 |
4.1 心理对空间环境的感知 | 第72-75页 |
4.1.1 感觉心理 | 第72-73页 |
4.1.2 知觉心理 | 第73-74页 |
4.1.3 心理感知的相互作用 | 第74-75页 |
4.2 心理对空间环境的认知 | 第75-78页 |
4.2.1 空间认知分析 | 第75-77页 |
4.2.2 感官的主要认知渠道 | 第77-78页 |
4.3 酒店共享空间中旅客的需求与行为 | 第78-84页 |
4.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78-79页 |
4.3.2 旅客的生理需求 | 第79-80页 |
4.3.3 旅客的交往需求 | 第80页 |
4.3.4 旅客安全与尊重的需求 | 第80-82页 |
4.3.5 满足旅客行为心理的共享空间的共同点 | 第82-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酒店共享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 | 第85-113页 |
5.1 酒店共享空间的丰富性 | 第85-93页 |
5.1.1 共享空间功能多样化的设计研究 | 第85-88页 |
5.1.2 共享空间的功能区域划分 | 第88-93页 |
5.2 酒店共享空间自然氛围的营造 | 第93-98页 |
5.2.1 共享空间自然要素的选择 | 第93-97页 |
5.2.2 共享空间自然氛围的营造方式 | 第97-98页 |
5.3 酒店共享空间的动态感创造 | 第98-103页 |
5.3.1 共享空间中增加动态感的设施 | 第98-102页 |
5.3.2 共享空间的空间流动性 | 第102-103页 |
5.4 酒店共享空间尺度的宜人化研究 | 第103-108页 |
5.4.1 共享空间中的空间尺度类型 | 第103-105页 |
5.4.2 共享空间尺度宜人化处理 | 第105-108页 |
5.5 酒店共享空间地域文化的归属感营造 | 第108-112页 |
5.5.1 共享空间形式的地域文化回归感 | 第108-110页 |
5.5.2 共享空间装潢对文化氛围的营造 | 第110-11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酒店共享空间优秀案例分析 | 第113-134页 |
6.1 广州白天鹅酒店 | 第113-121页 |
6.1.1 项目概况 | 第113-114页 |
6.1.2 共享空间丰富的功能 | 第114-116页 |
6.1.3 自然氛围的营造 | 第116-119页 |
6.1.4 酒店中动态的交往与观赏 | 第119-120页 |
6.1.5 宜人的空间尺度感 | 第120-121页 |
6.1.6 地域文化回归感的塑造 | 第121页 |
6.2 上海威斯汀酒店 | 第121-126页 |
6.2.1 项目概况 | 第121-122页 |
6.2.2 共享空间丰富的功能 | 第122页 |
6.2.3 自然氛围的营造 | 第122-123页 |
6.2.4 酒店中动态的交往与观赏 | 第123-125页 |
6.2.5 宜人的空间尺度感 | 第125页 |
6.2.6 地域文化回归感的塑造 | 第125-126页 |
6.3 西安威斯汀酒店 | 第126-133页 |
6.3.1 项目概况 | 第126-127页 |
6.3.2 共享空间丰富的功能 | 第127-129页 |
6.3.3 自然氛围的营造 | 第129-131页 |
6.3.4 酒店中动态的交往与观赏 | 第131页 |
6.3.5 宜人的空间尺度感 | 第131页 |
6.3.6 地域文化回归感的塑造 | 第131-13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结语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