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微网的构成及其运行模式 | 第13-16页 |
1.2.1 微网的结构 | 第13-15页 |
1.2.2 微网的运行模式 | 第15-16页 |
1.3 微网现状分析 | 第16-18页 |
1.3.1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3.2 微网中的关键技术 | 第17-18页 |
1.4 课题提出与安排 | 第18-20页 |
1.4.1 课题的提出 | 第18页 |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2 微网系统中的光伏并网单元 | 第20-34页 |
2.1 光伏并网单元的电路设计 | 第20-24页 |
2.1.1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技术参数 | 第20-21页 |
2.1.2 系统硬件设计 | 第21-22页 |
2.1.3 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工作过程 | 第22-24页 |
2.2 光伏并网单元主要参数设计 | 第24-26页 |
2.2.1 直流侧输入电感 | 第24页 |
2.2.2 直流输入侧高频吸收容 | 第24-25页 |
2.2.3 交流并网侧电感 | 第25-26页 |
2.2.4 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 第26页 |
2.3 光伏并网单元的谐波及抑制 | 第26-30页 |
2.3.1 谐波分析 | 第26-27页 |
2.3.2 光伏并网单元的谐波抑制 | 第27-30页 |
2.4 光伏并网单元的效率优化 | 第30-32页 |
2.4.1 电路拓扑结构的影响 | 第30页 |
2.4.2 调制方式优化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三相逆变器的基础研究 | 第34-48页 |
3.1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4-37页 |
3.1.1 三相逆变器的一般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3.1.2 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3.2 空间电压矢量SVPWM调制方法 | 第37-42页 |
3.2.1 复平面分扇区的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3.2.2 参考电压矢量所在扇区时间的计算 | 第39页 |
3.2.3 开关器件开关时刻的计算 | 第39-41页 |
3.2.4 改进型5段式SVPWM | 第41-42页 |
3.3 三相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 | 第42-44页 |
3.3.1 同步坐标系下的解耦模型 | 第42-43页 |
3.3.2 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 | 第43-44页 |
3.4 三相锁相环技术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环流抑制方法分析及仿真验证 | 第48-60页 |
4.1 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环流分析 | 第48-50页 |
4.2 零矢量分配法 | 第50-53页 |
4.2.1 零矢量分配法的原理 | 第50-52页 |
4.2.2 零矢量分配法的控制方案 | 第52-53页 |
4.3 零序电压差补偿法 | 第53-55页 |
4.3.1 零序电压差补偿法的原理 | 第53-54页 |
4.3.2 零序电压差补偿法的控制方案 | 第54-55页 |
4.4 仿真验证 | 第55-59页 |
4.4.1 逆变器直接运行 | 第56-57页 |
4.4.2 采用零矢量分配法两逆变器并联的仿真 | 第57-58页 |
4.4.3 采用零序电压差补偿法两逆变器并联的仿真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硬件电路与实验 | 第60-70页 |
5.1 硬件电路 | 第60-63页 |
5.1.1 实验平台整体介绍 | 第60-61页 |
5.1.2 采样电路设计 | 第61-62页 |
5.1.3 驱动电路设计 | 第62-63页 |
5.2 实验验证 | 第63-69页 |
5.2.1 逆变器直接运行验证 | 第63-65页 |
5.2.2 零矢量分配法验证 | 第65-67页 |
5.2.3 零序电压差补偿法验证 | 第67-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 | 第70-72页 |
6.1 课题主要工作 | 第7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