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英文摘要 | 第3页 |
符号说明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可行性论证 | 第7-9页 |
1.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7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7-8页 |
1.1.3 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热力站供热机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1.2.1 国内外热力站供热机组的研究现状概述 | 第9-10页 |
1.2.2 热力站换热机组配置及运行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 课题研究中的难点 | 第11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二段式换热机组的新型配置 | 第13-23页 |
2.1 热力站供热机组的运营现状 | 第13页 |
2.2 热力站二段换热机组新型配置 | 第13-20页 |
2.2.1 二段式换热机组的主体配置 | 第14-15页 |
2.2.2 安全阀及备用设备 | 第15-16页 |
2.2.3 冷凝水排放系统 | 第16页 |
2.2.4 定压补水系统 | 第16-17页 |
2.2.5 水温自动调控系统 | 第17-20页 |
2.3 热力站二段换热机组的安全运行 | 第20-23页 |
2.3.1 投运注意事项 | 第20-21页 |
2.3.2 运行调节 | 第21页 |
2.3.3 循环水路突然大量失水时的处理 | 第21页 |
2.3.4 安全运行事项 | 第21页 |
2.3.5 冷凝水的利用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二段式换热机组的动态数学模型研究 | 第23-35页 |
3.1 过程模型化概述 | 第23页 |
3.2 建模的总体思路 | 第23-24页 |
3.3 换热机组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32页 |
3.3.1 过程的简化和假设 | 第24-25页 |
3.3.2 列管式换热器单元的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5-30页 |
3.3.3 介质传输管路单元的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3.3.4 板式换热器单元的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3.3.5 换热机组的动态数学模型 | 第32页 |
3.4 换热机组的动态数学模型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 第32-35页 |
3.4.1 输入信号的选取 | 第33页 |
3.4.2 模型的计算机仿真 | 第33-34页 |
3.4.3 计算机仿真结果的评价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换热机组自动控制的研究 | 第35-45页 |
4.1 换热机组自动控制概述 | 第35-36页 |
4.1.1 换热机组介质温度的自动调节 | 第35-36页 |
4.1.2 换热机组介质压力的自动调节 | 第36页 |
4.2 换热机组自动控制的研究 | 第36-42页 |
4.2.1 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37-38页 |
4.2.2 控制算法的研究 | 第38-41页 |
4.2.3 控制器的设计 | 第41-42页 |
4.3 换热机组控制器的计算机仿真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换热机组运行动态模拟与实时监控软件的设计 | 第45-59页 |
5.1 MCGS组态软件概述 | 第45-47页 |
5.1.1 软件的功能和特点 | 第45页 |
5.1.2 软件的系统构成 | 第45-47页 |
5.1.3 软件的工作方式 | 第47页 |
5.2 换热机组运行动态模拟与实时监控实现的总体方案 | 第47-50页 |
5.2.1 目标工程简介 | 第47-48页 |
5.2.2 工程实现方案剖析 | 第48-50页 |
5.3 换热机组运行动态模拟与实时监控系统 | 第50-59页 |
5.3.1 换热机组运行的动态模拟 | 第50-51页 |
5.3.2 换热机组运行的实时监控 | 第51-53页 |
5.3.3 趋势图与数据显示 | 第53-55页 |
5.3.4 系统管理与工程安全机制 | 第55-57页 |
5.3.5 其他功能实现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