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网络消费者权益的工商保护概述 | 第9-17页 |
(一) 工商执法保护概述 | 第9-11页 |
1. 工商执法的理论认识 | 第9-10页 |
2. 工商执法的保护职能 | 第10-11页 |
(二) 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所享有的权益 | 第11-12页 |
1. 可获得惩罚性赔偿金 | 第11页 |
2. 获得购物或服务凭证 | 第11页 |
3. 个人隐私的安全权 | 第11-12页 |
4. 七天无理由退货 | 第12页 |
5. 要求广告代言人承担责任 | 第12页 |
6. 享受网购平台先行赔付 | 第12页 |
(三) 消费者权益工商保护的历史考究 | 第12-17页 |
1. 工商执法对消费者保护的历史进程 | 第12-13页 |
2. 工商执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 | 第13-17页 |
二、当前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 第17-23页 |
(一) 案例与分析 | 第17-20页 |
1. 网络消费者权益受侵害案例 | 第17页 |
2. 案例分析及认识 | 第17-20页 |
(二) 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情形 | 第20-23页 |
1. 网络交易环境虚拟,消费者隐私安全难以保障 | 第21页 |
2. 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知情权难以保障 | 第21页 |
3. 滥用格式条款,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 第21-22页 |
4. 不正当竞争 | 第22页 |
5. 售后服务保障缺失 | 第22页 |
6. 物流方面投诉多 | 第22-23页 |
三、网络消费者权益的工商执法保护困境和成因 | 第23-30页 |
(一) 对网络消费者权益的工商执法保护现状 | 第23-24页 |
1. 工商机关内部机制 | 第23页 |
2. 工商机关外部执法 | 第23-24页 |
(二) 网络消费者权益的工商执法保护困境 | 第24-25页 |
1. 工商网络监管无快速有效手段 | 第24页 |
2. 跨区域维权难度大 | 第24-25页 |
3. 消费者维权理念不高 | 第25页 |
4. 经营者违法成本低 | 第25页 |
(三) 工商执法保护困境的成因 | 第25-30页 |
1. 困境成因的主观因素 | 第25-27页 |
2. 困境成因的客观因素 | 第27-30页 |
四、网络交易中消费者保护的工商执法对策 | 第30-40页 |
(一) 从行政立法方面研究工商执法 | 第30-32页 |
1. 现行工商执法亟需提高法律依据的阶位 | 第30页 |
2. 行政执法手段的有效实施 | 第30-31页 |
3. 以立法方式对成熟的交易规则进行确认 | 第31页 |
4. 增加惩罚性赔偿额度 | 第31-32页 |
(二) 从行政执法方面研究工商执法对策 | 第32-34页 |
1. 优化人员素质和工商机构设置 | 第32页 |
2. 优化行政调查方式 | 第32-33页 |
3. 推进网络交易实名制 | 第33-34页 |
(三) 监管人员的自我价值和主观能动 | 第34-35页 |
1. 监管人员正确认识自身职责 | 第34页 |
2. 监管人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34-35页 |
(四) 消费者协助工商执法机关做好自我维权工作 | 第35页 |
1. 为进行的投诉做好证据保存工作 | 第35页 |
2. 消费者尽合理注意义务 | 第35页 |
(五) 建立多方面合作机制 | 第35-36页 |
1. 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合作 | 第35-36页 |
2. 省级工商监管部门与各大网购平台的“顶层设计” | 第36页 |
3. 建立“点对点”合作机制 | 第36页 |
(六) 新常态新问题 | 第36-40页 |
1. 互联网环境引发市场重大变化 | 第37页 |
2. 网络交易中工商执法的职能定位 | 第37-38页 |
3. 创新市场监管职能的方式方法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