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1.1 建立完善的部品体系是建筑产业化的基础 | 第12-13页 |
1.1.2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3-14页 |
1.1.3 建筑部品编码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创新点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3.1 建筑信息化 | 第16-18页 |
1.3.2 建筑信息模型(BIM) | 第18-20页 |
1.3.3 建筑部品 | 第20-21页 |
1.3.4 小结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和工作框架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工作框架 | 第23-24页 |
2 建筑业信息化及其信息编码标准化分析 | 第24-44页 |
2.1 建筑业信息化 | 第24-26页 |
2.1.1 信息化 | 第24-25页 |
2.1.2 建筑业信息化 | 第25-26页 |
2.2 建筑业信息编码及其标准化分析 | 第26-29页 |
2.2.1 建筑业信息编码 | 第26-27页 |
2.2.2 建筑业信息编码标准化 | 第27-29页 |
2.3 信息编码方法的标准化分析 | 第29-36页 |
2.3.1 信息编码的基本概念 | 第29-32页 |
2.3.2 信息编码的目的 | 第32-34页 |
2.3.3 信息编码的原则 | 第34-36页 |
2.4 信息分类的标准化分析 | 第36-43页 |
2.4.1 信息分类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 第36-38页 |
2.4.2 信息分类的目的 | 第38页 |
2.4.3 信息分类的原则 | 第38-39页 |
2.4.4 信息分类的方法 | 第39-43页 |
2.5 小结 | 第43-44页 |
3 建筑业信息分类及编码体系比较和分析 | 第44-66页 |
3.1 国外建筑信息分类体系比较研究 | 第44-55页 |
3.1.1 北美的建筑信息分类体系 | 第44-49页 |
3.1.2 ISO的相关工作及标准 | 第49-52页 |
3.1.3 国外建筑业信息分类体系综合分析比较 | 第52-55页 |
3.2 我国建筑信息分类体系研究 | 第55-64页 |
3.2.1 我国传统建筑信息分类体系中的基本概念 | 第55-56页 |
3.2.2 建筑规范中的建筑信息分类体系 | 第56-58页 |
3.2.3 建筑产品信息分类体系 | 第58-59页 |
3.2.4 建筑企业采用的建筑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 | 第59-62页 |
3.2.5 我国建筑业信息分类体系综合分析 | 第62-64页 |
3.3 小结 | 第64-66页 |
4 基于BIM的建筑部品信息化需求分析 | 第66-72页 |
4.1 建筑部品及信息化概念界定 | 第66-67页 |
4.2 建筑部品特性分析 | 第67-68页 |
4.2.1 从建筑系统的角度分析部品的特性 | 第67页 |
4.2.2 从建筑产业化生产的角度分析部品的特性 | 第67-68页 |
4.3 基于BIM的建筑部品信息化需求分析 | 第68-72页 |
4.3.1 部品全生命周期界定 | 第68页 |
4.3.2 BIM技术应用中不同阶段对部品信息的需求分析 | 第68-70页 |
4.3.3 BIM技术应用中的不同专业对部品信息的需求分析 | 第70-72页 |
5 基于BIM的建筑部品信息分类及编码体系 | 第72-92页 |
5.1 以“建筑部品”为特征的建筑信息分类模型 | 第72-74页 |
5.1.1 ISO12006-2的建筑信息分类模型 | 第72-73页 |
5.1.2 以“建筑部品”为特征的建筑信息分类模型 | 第73-74页 |
5.2 以“建筑部品”为核心的分类框架 | 第74-79页 |
5.2.1 ISO12006-2中的推荐分类框架 | 第74-76页 |
5.2.2 以“建筑部品”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分类框架 | 第76-79页 |
5.3 “基于BIM的建筑部品信息分类及编码体系”构建 | 第79-90页 |
5.3.1 “基于BIM的建筑部品信息编码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 第79页 |
5.3.2 建筑部品相关术语界定 | 第79-80页 |
5.3.3 分类对象和分类方法 | 第80页 |
5.3.4 编码格式 | 第80-81页 |
5.3.5 基于BIM的建筑部品信息分类及编码表 | 第81-90页 |
5.4 小结 | 第90-92页 |
6 “基于BIM的建筑部品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的应用 | 第92-104页 |
6.1 项目介绍 | 第92-95页 |
6.1.1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背景 | 第92页 |
6.1.2 北京交通大学“i-yard”参赛项目介绍 | 第92-93页 |
6.1.3 “i-yard”参赛项目的建筑部品体系介绍 | 第93-95页 |
6.2 “基于BIM的建筑部品信息分类及编码体系”在i-yard项目不同阶段的应用解析 | 第95-104页 |
6.2.1 设计阶段 | 第96-99页 |
6.2.2 虚拟建造阶段 | 第99-101页 |
6.2.3 部品预制/采购阶段 | 第101-102页 |
6.2.4 施工阶段 | 第102页 |
6.2.5 运营与维护阶段 | 第102-10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7.1 结论 | 第104-105页 |
7.2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索引 | 第108-110页 |
作者简历 | 第110-11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