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扩展频谱技术概述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2 方案设计与基本工作原理 | 第12-23页 |
| 2.1 方案设计 | 第12-13页 |
| 2.2 扩频通信原理 | 第13-15页 |
| 2.3 扩频通信的基本参数 | 第15-17页 |
| 2.4 带通采样定理 | 第17-18页 |
| 2.5 多速率信号处理理论 | 第18-21页 |
| 2.5.1 整数倍抽取 | 第18-21页 |
| 2.6 数字滤波器理论 | 第21-23页 |
| 2.6.1 数字滤波器的结构 | 第21-22页 |
| 2.6.2 FIR数字滤波器的实现 | 第22-23页 |
| 3 扩频编码序列 | 第23-28页 |
| 3.1 引言 | 第23页 |
| 3.2 序列的相关特性 | 第23-25页 |
| 3.2.1 自相关函数 | 第23-25页 |
| 3.2.2 互相关函数 | 第25页 |
| 3.3 用CPLD产生m序列 | 第25-28页 |
| 4 扩频接收机的捕获及实现机理 | 第28-38页 |
| 4.1 引言 | 第28页 |
| 4.2 编码序列的捕获原理 | 第28-31页 |
| 4.2.1 基带PN码捕获 | 第28-30页 |
| 4.2.2 非相干能量检测 | 第30-31页 |
| 4.3 用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中频捕获 | 第31-36页 |
| 4.3.1 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抽取器 | 第33-34页 |
| 4.3.2 相关乘法器 | 第34-35页 |
| 4.3.3 数控振荡器 | 第35-36页 |
| 4.4 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 | 第36-38页 |
| 5 扩频接收机的跟踪及实现机理 | 第38-44页 |
| 5.1 引言 | 第38页 |
| 5.2 相干码跟踪环 | 第38-40页 |
| 5.3 非相干的码跟踪环 | 第40-41页 |
| 5.4 用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跟踪的各部分电路 | 第41-44页 |
| 5.4.1 BUSMUX参数可调模块 | 第41-42页 |
| 5.4.2 PN码时钟调整电路 | 第42页 |
| 5.4.3 超前滞后判决 | 第42-44页 |
| 6 外围电路设计 | 第44-54页 |
| 6.1 高速AD中频采样电路 | 第44-46页 |
| 6.2 用单片机配置可编程逻辑器件电路 | 第46-51页 |
| 6.2.1 基于SRAM的可重配置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 | 第46-47页 |
| 6.2.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配置原理 | 第47-48页 |
| 6.2.3 单片机配置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电路 | 第48-50页 |
| 6.2.4 单片机软件设计 | 第50-51页 |
| 6.3 发射机部分电路 | 第51-52页 |
| 6.4 多电压电源电路 | 第52-53页 |
| 6.5 硬件系统设计的抗干扰技术 | 第53-54页 |
| 6.5.1 去耦电路 | 第53页 |
| 6.5.2 印刷电路板的地线布置 | 第53-54页 |
| 7 结束语 | 第54-58页 |
| 7.1 实验数据及相关波形 | 第54-56页 |
| 7.2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 7.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附录A:论文相关专业缩略语 | 第64-66页 |
|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 附录C:系统部分硬件图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