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 | 第16-17页 |
1.2 传统VOCs控制技术 | 第17-19页 |
1.2.1 吸收技术 | 第17页 |
1.2.2 吸附技术 | 第17-18页 |
1.2.3 燃烧技术 | 第18页 |
1.2.4 冷凝技术 | 第18-19页 |
1.2.5 生物技术 | 第19页 |
1.2.6 光催化技术 | 第19页 |
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 第19-24页 |
1.4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 | 第24-29页 |
1.4.1 催化剂的选择 | 第24-26页 |
1.4.2 等离子体催化降解VOCs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1.4.3 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反应机理 | 第28-29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30-39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0-31页 |
2.1.1 化学试剂及气体 | 第30页 |
2.1.2 测试仪器 | 第30-31页 |
2.2 等离子体催化实验系统 | 第31-32页 |
2.3 测试方法 | 第32-39页 |
2.3.1 电信号测量方法 | 第32-34页 |
2.3.2 气体成分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2.3.3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36-39页 |
第3章 填充床等离子体反应器降解甲硫醚研究 | 第39-48页 |
3.1 等离子体放电波形及现象 | 第39-40页 |
3.2 不同填充介质放电特性 | 第40-44页 |
3.2.1 常温下放电特性 | 第40-41页 |
3.2.2 不同温度下放电特性 | 第41-44页 |
3.3 填充床等离子体反应器降解甲硫醚研究 | 第44-47页 |
3.3.1 常温下甲硫醚降解效率 | 第44-45页 |
3.3.2 不同温度下甲硫醚降解效率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等离子体协同V/W/Ti催化剂降解甲硫醚研究 | 第48-68页 |
4.1 催化剂 | 第48页 |
4.2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48-51页 |
4.2.1 催化剂形貌表征及分析 | 第48-49页 |
4.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9-50页 |
4.2.3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50-51页 |
4.3 常温下等离子体协同V/W/Ti催化剂降解甲硫醚研究 | 第51-58页 |
4.3.1 不同催化剂对甲硫醚降解效果影响 | 第51-53页 |
4.3.2 初始浓度对甲硫醚降解影响 | 第53-54页 |
4.3.3 气体流量对甲硫醚降解影响 | 第54-55页 |
4.3.4 甲硫醚降解产物生成规律 | 第55-56页 |
4.3.5 甲硫醚降解反应机理 | 第56-58页 |
4.4 不同温度下等离子体协同V/W/Ti催化剂降解甲硫醚研究 | 第58-66页 |
4.4.1 等离子体放电温度曲线 | 第58-59页 |
4.4.2 温度对甲硫醚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9-63页 |
4.4.3 SO_2生成规律 | 第63-64页 |
4.4.4 碳平衡 | 第64-65页 |
4.4.5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工业源有机废气脱除系统设计及放大试验研究 | 第68-76页 |
5.1 等离子体催化脱除工业有机废气系统设计 | 第68-70页 |
5.1.1 反应器设计 | 第69-70页 |
5.1.2 催化剂选择 | 第70页 |
5.2 等离子体催化降解工业源有机废气放大试验研究 | 第70-74页 |
5.2.1 初始浓度对甲苯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5.2.2 初始浓度对甲苯能量效率的影响 | 第72页 |
5.2.3 风量对甲苯降解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4 等离子体催化降解双组份VOCs | 第73-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77页 |
6.3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作者简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