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肥效试验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玉米施肥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 立题依据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2.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 第14页 |
2.2 平衡施肥 | 第14-15页 |
2.3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建立 | 第15-17页 |
2.3.1 土壤供肥能力指标 | 第15-16页 |
2.3.2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模型 | 第16页 |
2.3.3 土壤氮、磷、钾丰缺指标 | 第16-17页 |
2.4 推荐施肥 | 第17-20页 |
2.4.1 推荐施肥方法 | 第17-19页 |
2.4.2 玉米推荐施肥 | 第19-20页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3.1.1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 第20页 |
3.1.2 推荐施肥 | 第20-21页 |
3.1.3 配方施肥效果验证 | 第21-22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玉米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 第23-3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1.2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1.3 数据处理及方法 | 第25页 |
1.3.1 异常值的剔除 | 第25页 |
1.3.2 土壤养分分级指标的建立方法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1 土壤养分状况 | 第25-28页 |
2.1.1 土壤氮素分布状况 | 第25-26页 |
2.1.2 土壤有效磷分布状况 | 第26-27页 |
2.1.3 土壤速效钾分布状况 | 第27-28页 |
2.2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 第28-31页 |
2.2.1 土壤氮分级指标 | 第28-29页 |
2.2.2 土壤有效磷分级指标 | 第29-30页 |
2.2.3 土壤速效钾分级指标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2页 |
3.1 土壤养分状况 | 第31页 |
3.2 土壤供氮能力指标 | 第31-32页 |
3.3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 第32页 |
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玉米推荐施肥 | 第34-6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5页 |
1.2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1.3 数据处理及方法 | 第35-39页 |
1.3.1 肥料效应函数法 | 第35-38页 |
1.3.2 目标产量法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60页 |
2.1 氮肥推荐施肥 | 第39-46页 |
2.1.1 肥料效应函数法 | 第39-44页 |
2.1.2 目标产量法 | 第44-46页 |
2.2 磷肥推荐施肥 | 第46-53页 |
2.2.1 肥料效应函数法 | 第46-51页 |
2.2.2 目标产量法 | 第51-53页 |
2.3 钾肥推荐施肥 | 第53-60页 |
2.3.1 肥效效应函数法 | 第53-58页 |
2.3.2 目标产量法 | 第58-60页 |
3 讨论 | 第60-62页 |
3.1 施肥模型 | 第60-61页 |
3.2 推荐施肥 | 第61-62页 |
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玉米配方施肥效果验证 | 第63-7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63-65页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63页 |
1.2 数据来源 | 第63-64页 |
1.3 数据处理及方法 | 第64-65页 |
1.3.1 异常值的剔除 | 第64页 |
1.3.2 肥料效应参数的计算 | 第64-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2.1 不同处理生态亚区产量差异 | 第65-66页 |
2.2 不同处理生态亚区氮肥利用率 | 第66-68页 |
2.3 不同处理生态亚区磷肥利用率 | 第68-69页 |
2.4 不同处理生态亚区钾肥利用率 | 第69-70页 |
3 讨论 | 第70-72页 |
3.1 不同处理生态亚区产量差异 | 第70-71页 |
3.2 不同处理生态亚区肥料利用率差异 | 第71-72页 |
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全文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73页 |
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