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人工智能理论论文

基于混合智能算法的结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1.2 结构可靠性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概率可靠性分析的研究第13-15页
        1.2.2 非概率可靠性分析的研究第15-18页
    1.3 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1.4 智能优化算法在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中的研究现状第21-25页
        1.4.1 智能优化算法的研究第21-23页
        1.4.2 智能优化算法在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中的研究第23-25页
    1.5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第25-26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结构可靠性理论与智能优化算法第28-56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结构可靠性的基本理论第28-37页
        2.2.1 基本概念第28-31页
        2.2.2 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第31-37页
    2.3 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第37-40页
        2.3.1 结构可靠性优化模型第37-38页
        2.3.2 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第38-40页
    2.4 智能优化算法第40-46页
        2.4.1 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第40-42页
        2.4.2 差分进化(DE)算法第42-46页
    2.5 PSO-DE 混合算法第46-49页
    2.6 数值算例第49-53页
    2.7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3章 基于 PSO-DE 混合算法的结构系统概率可靠性优化设计第56-78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第57-66页
        3.2.1 结构系统可靠度第57页
        3.2.2 结构系统的可靠性模型第57-62页
        3.2.3 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第62-66页
    3.3 结构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第66-70页
    3.4 基于 PSO-DE 混合算法的结构系统概率可靠性优化方法第70-72页
        3.4.1 结构系统概率可靠性优化模型第70页
        3.4.2 基于 PSO-DE 混合算法的概率可靠性优化流程第70-72页
    3.5 数值算例第72-76页
    3.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4章 基于 PSO-DE 混合算法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第78-102页
    4.1 引言第78-79页
    4.2 基于 PSO-DE 混合算法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第79-90页
        4.2.1 凸模型方法与非概率可靠性指标第79-81页
        4.2.2 基于 PSO-DE 混合算法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流程第81-84页
        4.2.3 数值算例第84-90页
    4.3 基于 PSO-DE 混合算法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优化设计第90-100页
        4.3.1 结构非概率可靠性优化模型第91页
        4.3.2 修正迭代算法第91-95页
        4.3.3 基于 PSO-DE 混合算法的非概率可靠性优化流程第95-96页
        4.3.4 数值算例第96-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5章 基于 SAPSO-DE 混合算法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第102-130页
    5.1 引言第102-103页
    5.2 模拟退火粒子群(SAPSO)算法第103-105页
        5.2.1 模拟退火(SA)算法第103-104页
        5.2.2 模拟退火粒子群(SAPSO)算法第104-105页
    5.3 模拟退火粒子群-差分进化(SAPSO-DE)算法第105-109页
    5.4 基于 SAPSO-DE 混合算法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第109-117页
        5.4.1 非概率可靠性模型第109-110页
        5.4.2 基于 SAPSO-DE 混合算法的非概率可靠性分析流程第110-112页
        5.4.3 数值算例第112-117页
    5.5 基于 SAPSO-DE 混合算法的结构非概率可靠性优化设计第117-128页
        5.5.1 基于 SAPSO-DE 混合算法的非概率可靠性优化流程第117-120页
        5.5.2 数值算例第120-128页
    5.6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134页
    6.1 主要研究结果及创新第130-132页
    6.2 工作展望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5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西雨屏区天然次生林及其人工更新后不同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下一篇:模拟大气氮沉降和添加凋落物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