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南坡古近系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8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储层沉积学及成岩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油藏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页 |
| ·主要的成果认识 | 第16-18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8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0页 |
| ·构造演化及地层特征 | 第20-24页 |
|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 第20页 |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0-24页 |
| ·层序地层格架研究 | 第24-25页 |
| ·沉积体系及特征 | 第25-28页 |
| ·沉积体系类型 | 第25页 |
| ·沉积演化及特征 | 第25-28页 |
| 第3章 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 第28-56页 |
|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 第28-33页 |
|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8-29页 |
| ·岩石颗粒结构特征 | 第29-33页 |
| ·东营凹陷南斜坡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33-43页 |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33-41页 |
| ·东营凹陷南斜坡成岩阶段的划分 | 第41-43页 |
| ·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地层成岩特征 | 第41-42页 |
| ·成岩演化阶段 | 第42-43页 |
|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 第43-49页 |
| ·孔隙类型 | 第43-45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5-47页 |
| ·孔隙演化特征 | 第47-49页 |
| ·优质储层分类与评价 | 第49-56页 |
| ·优质储层评价依据 | 第49-51页 |
| ·不同层序储层评价 | 第51-56页 |
| 第4章 油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56-76页 |
| ·油藏类型及特征 | 第56-61页 |
| ·地层油藏 | 第56-58页 |
|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 | 第56-57页 |
| ·地层超覆油藏 | 第57-58页 |
| ·岩性油藏 | 第58-59页 |
| ·砂岩上倾尖灭油藏 | 第58页 |
| ·砂岩透镜体油藏 | 第58-59页 |
| ·构造-岩性油藏 | 第59-60页 |
| ·构造油藏 | 第60-61页 |
| ·油藏分布规律 | 第61-66页 |
| ·油藏纵向分布规律 | 第61页 |
| ·油藏横向分布规律 | 第61-64页 |
| ·油藏平面分布规律 | 第64-66页 |
| ·油藏分布控制因素 | 第66-72页 |
| ·沉积相带控制油藏的形成与分布 | 第66-69页 |
| ·油源条件 | 第67页 |
| ·储层分布 | 第67-68页 |
| ·盖层分布 | 第68-69页 |
| ·构造作用控制油藏的形成与分布 | 第69-71页 |
| ·储层特征对油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71-72页 |
| ·有利区带预测 | 第72-76页 |
| ·有利构造部位控制着油藏的分布 | 第72-73页 |
| ·砂体成因类型控制着油藏的分布 | 第73-76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附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