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4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2-13页 |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3-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2 基于整合原则的新校区建筑设计的理念诠释与案例分析 | 第15-31页 |
2.1 概念提出及发展趋势 | 第15-23页 |
2.1.1 国外与国内校园传统设计模式发展与历史沿革 | 第15-21页 |
2.1.2 设计观念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当代校园设计的特征趋势 | 第22页 |
2.1.4 基于整合原则校园设计的概念的提出 | 第22-23页 |
2.2 浙江大学基础部案例分析 | 第23-25页 |
2.2.1 基本概况 | 第23-24页 |
2.2.2 设计思想 | 第24页 |
2.2.3 功能分区 | 第24-25页 |
2.2.4 道路交通 | 第25页 |
2.3 台湾东海大学案例分析 | 第25-28页 |
2.3.1 基本概况 | 第25页 |
2.3.2 设计思想 | 第25页 |
2.3.3 具体实施 | 第25-28页 |
2.4 大连医科大学与外国语大学案例分析 | 第28-31页 |
3 基于整合原则的新校区建筑设计的理念原则方法与细化设计 | 第31-47页 |
3.1 总体原则 | 第31-32页 |
3.1.1 协调统一 | 第31页 |
3.1.2 关联对话 | 第31-32页 |
3.1.3 个性变化 | 第32页 |
3.2 观念建构 | 第32-38页 |
3.2.1 普遍性建构 | 第32-36页 |
3.2.1.1 宏观之整体空间环境整合 | 第32-35页 |
3.2.1.2 中观之建筑群空间形态营造 | 第35-36页 |
3.2.1.3 微观之重构灰空间 | 第36页 |
3.2.2 适应性建构 | 第36-38页 |
3.2.2.1 中心凝聚力的形成 | 第36-37页 |
3.2.2.2 规划历程整体化 | 第37页 |
3.2.2.3 外部空间整体化 | 第37页 |
3.2.2.4 人文格调整体化 | 第37-38页 |
3.3 校园空间形态细化设计 | 第38-43页 |
3.3.1 建筑外部空间 | 第38-40页 |
3.3.1.1 校园核心 | 第38-39页 |
3.3.1.2 组团之间 | 第39-40页 |
3.3.1.3 单体之间 | 第40页 |
3.3.2 建筑单体内部公共空间 | 第40-41页 |
3.3.3 建筑形体与街道 | 第41页 |
3.3.4 节点与地标 | 第41-43页 |
3.4 基于整合原则校园设计的具体阶段实施 | 第43-47页 |
3.4.1 方案阶段 | 第43-44页 |
3.4.2 施工图阶段 | 第44页 |
3.4.3 施工现场管理阶段 | 第44-47页 |
4 基于整合原则的新校区建筑设计的理论实践应用 | 第47-65页 |
4.1 大连电子信息学校 | 第47-56页 |
4.1.1 项目概况与特征 | 第47-48页 |
4.1.2 宏观层面总体构想与设计原则 | 第48-49页 |
4.1.3 中观层面整合设计观念建构 | 第49-55页 |
4.1.4 微观层面空间形态细化设计 | 第55-56页 |
4.2 大连职业技术学校 | 第56-63页 |
4.2.1 项目概况与特征 | 第56-57页 |
4.2.2 宏观层面总体构想与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4.2.3 中观层面整合设计观念建构 | 第58-61页 |
4.2.4 微观层面空间形态细化设计 | 第61-63页 |
4.3 项目评价与启示 | 第63-65页 |
5 结语 | 第65-69页 |
5.1 设计思路总结 | 第65-66页 |
5.2 趋势展望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图片目录 | 第71-73页 |
表格目录 | 第73-75页 |
附录A 大连电子信息学校方案设计文本摘录 | 第75-79页 |
附录B 大连职业技术学校方案设计文本摘录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