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植物中的CCaMK | 第10-16页 |
1.1 CCaMK的发现与结构特征 | 第10-14页 |
1.2 CCaMK参与的信号传导 | 第14-16页 |
2 蛋白互作研究方法简介及其在验证蛋白激酶互作蛋白中的应用 | 第16-20页 |
2.1 酵母双杂交 | 第17-18页 |
2.2 GST-pull down技术 | 第18-19页 |
2.3 免疫共沉淀技术(CO-IP) | 第19-20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玉米cDNA文库中筛选ZmCCaMK互作蛋白 | 第22-36页 |
摘要 | 第22页 |
Abstract | 第22-23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1.2 诱饵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25页 |
1.3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及PEG介导转化 | 第25页 |
1.4 酵母蛋白提取 | 第25-26页 |
1.5 ZmCCaMK毒性及自激活检测 | 第26页 |
1.6 确定3-AT工作浓度 | 第26-27页 |
1.7 文库筛选 | 第27-28页 |
1.8 报告基因表达检测 | 第28页 |
1.9 酵母质粒提取与鉴定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2.1 诱饵表达载体pEXP32-ZmCCaMK的构建 | 第29页 |
2.2 ZmCCaMK的表达检测及毒性、自激活检测 | 第29-31页 |
2.3 3-AT工作浓度的测定 | 第31-33页 |
2.4 文库筛选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体内外验证ZmCCaMK与ZmZmNLP互作 | 第36-50页 |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36-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1.2 玉米叶片总RNA提取与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38-39页 |
1.3 载体构建 | 第39-40页 |
1.4 融合蛋白诱导表达 | 第40页 |
1.5 His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40页 |
1.6 SDS-PAGE分析 | 第40-41页 |
1.7 Western bloting | 第41页 |
1.8 GST pull-down | 第41-42页 |
1.9 玉米原生质体的制备及PEG介导转化 | 第42-43页 |
1.10 免疫共沉淀(CO-IP)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2.1 载体构建 | 第43-45页 |
2.2 诱导表达GST-ZmCCaMK融合表达蛋白和His-ZmNLP融合表达蛋白 | 第45-47页 |
2.3 GST-pull down体外验证ZmCCaMK与ZmNLP存在互作 | 第47-48页 |
2.4 免疫共沉淀体内验证ZmCCaMK与ZmNLP存在互作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ZmNLP基因克隆与亚细胞定位 | 第50-58页 |
摘要 | 第50页 |
Abstract | 第50-51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1.2 ZmNLP基因克隆 | 第52-53页 |
1.3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53页 |
1.4 质粒的大量提取 | 第53页 |
1.5 玉米原生质体的制备及PEG介导转化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2.1 玉米ZmNLP基因序列及ZmNLP蛋白序列分析 | 第54页 |
2.2 瞬时表达载体pXZP008-ZmNLP的构建 | 第54-56页 |
2.3 ZmNLP的亚细胞定位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8-60页 |
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