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宜宾市为例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第12页 |
|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2-13页 |
| 四、研究的方法与不足 | 第13-15页 |
| (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14页 |
| (三)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一、核心概念 | 第15-16页 |
| (一)“城”、“乡” | 第15页 |
| (二)义务教育 | 第15-16页 |
| (三)教师资源 | 第16页 |
| (四)均衡配置 | 第16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16页 |
| (二)城乡一体化及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 | 第16-17页 |
| 三、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的标准 | 第17-18页 |
| (一)国家对师资配置的相关标准 | 第17页 |
| (二)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衡量指标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宜宾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18-28页 |
| 一、宜宾市概况及义务教育总体情况 | 第18页 |
| (一)宜宾市概况 | 第18页 |
| (二)宜宾市义务教育总体情况 | 第18页 |
| 二、宜宾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比较 | 第18-22页 |
| (一)师生比情况统计 | 第18-19页 |
| (二)宜宾市小学、初中教师学历情况统计及分析 | 第19页 |
| (三)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年龄结构统计及分析 | 第19-21页 |
| (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称情况统计及分析 | 第21页 |
| (五)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获奖情况统计及分析 | 第21-22页 |
| 三、宜宾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问题分析 | 第22-28页 |
| (一)城乡师资数量配置不均衡 | 第22-23页 |
| (二)城乡师资学历结构不均衡 | 第23-24页 |
| (三)城乡师资年龄结构不均衡 | 第24-26页 |
| (四)城乡师资业务水平不均衡 | 第26页 |
| (五)农村师资流失问题突出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 | 第28-38页 |
| 一、科学合理设置教师编制,均衡城乡教师数量 | 第28-29页 |
| 二、提高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 | 第29-32页 |
| (一)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 | 第29-30页 |
| (二)重视培养新入职教师 | 第30-31页 |
| (三)鼓励教师不断进修提升 | 第31-32页 |
|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村教师水平 | 第32页 |
| 三、推动城乡之间教师的流动管理 | 第32-35页 |
| (一)试行县(区)管校聘制度 | 第32-33页 |
| (二)进行城乡之间教师定期轮岗 | 第33页 |
| (三)重视和完善支教制度 | 第33-34页 |
| (四)尝试并推广“盟校”制度 | 第34-35页 |
| (五)建立师资交流的激励机制 | 第35页 |
| 四、优化乡村师资补充机制 | 第35-38页 |
| (一)完善顶岗支教制度 | 第35-36页 |
| (二)完善特岗教师制度 | 第36页 |
| (三)充分发挥免费师范生的重要作用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 致谢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