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1-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2.1 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2.2 股权制衡度与盈余质量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2.3 股权性质与盈余质量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8-21页 |
2.3.1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质量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8-20页 |
2.3.2 管理层持股与盈余质量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2.4 股权流通性与盈余质量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1-22页 |
2.5 文献述评 | 第22-24页 |
3 股权结构与盈余质量的相关理论 | 第24-38页 |
3.1 股权结构相关理论 | 第24-30页 |
3.1.1 股权结构的定义 | 第24-25页 |
3.1.2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 | 第25-30页 |
3.2 盈余质量相关理论 | 第30-34页 |
3.2.1 盈余管理的定义 | 第30页 |
3.2.2 盈余管理的分类 | 第30-31页 |
3.2.3 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 第31-33页 |
3.2.4 盈余质量的定义 | 第33页 |
3.2.5 盈余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第33-34页 |
3.3 股权结构对盈余质量影响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34-38页 |
3.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4-35页 |
3.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5页 |
3.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5-38页 |
4 研究设计 | 第38-54页 |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8-41页 |
4.1.1 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 | 第38-39页 |
4.1.2 股权制衡度与盈余质量 | 第39页 |
4.1.3 股权性质与盈余质量 | 第39-41页 |
4.1.4 股权流通性与盈余质量 | 第41页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4.3 变量设计 | 第42-52页 |
4.3.1 被解释变量—盈余质量的计量 | 第42-50页 |
4.3.2 解释变量 | 第50页 |
4.3.3 控制变量 | 第50-52页 |
4.4 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 | 第52-54页 |
5 假设检验与实证分析 | 第54-64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4-55页 |
5.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5-57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57-64页 |
5.3.1 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 | 第57-59页 |
5.3.2 股权制衡度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 | 第59-60页 |
5.3.3 股权性质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 | 第60-62页 |
5.3.4 股权流通性与盈余质量的实证分析 | 第62-64页 |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64-68页 |
6.1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1.2 建议与对策 | 第65-66页 |
6.2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0页 |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