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15页 |
第2章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第15-33页 |
2.1 材料 | 第15-16页 |
2.1.1 菌株来源 | 第15页 |
2.1.2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 第15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5-16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2.1.5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16页 |
2.2 方法 | 第16-22页 |
2.2.1 细菌的鉴定 | 第16-17页 |
2.2.2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MLST分析 | 第17-18页 |
2.2.3 高黏液性表型检测 | 第18页 |
2.2.4 血清荚膜分型及相关毒力基因检测 | 第18-19页 |
2.2.5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19-20页 |
2.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22页 |
2.3 结果 | 第22-30页 |
2.3.1 MLST分型结果 | 第22-23页 |
2.3.2 HvKP菌株的筛选 | 第23-24页 |
2.3.3 HvKP菌株和non-HvKP菌株MLST分型在各科室的分布情况 | 第24-26页 |
2.3.4 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科室分布 | 第26-27页 |
2.3.5 血流感染中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2.3.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30页 |
2.4 讨论 | 第30-33页 |
第3章 血流感染中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 第33-46页 |
3.1 材料 | 第33-34页 |
3.1.1 菌株来源及实验对象 | 第3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2 方法 | 第34-38页 |
3.2.1 PCR扩增ompK36等位基因分群与荚膜wzi基因 | 第34-35页 |
3.2.2 血清抗性试验 | 第35-36页 |
3.2.3 异硫氰酸FITC荧光标记细菌 | 第36页 |
3.2.4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分离 | 第36-37页 |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抗吞噬实验 | 第37页 |
3.2.6 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 | 第37-38页 |
3.2.7 ELISA检测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释放量 | 第38页 |
3.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页 |
3.3 结果 | 第38-43页 |
3.3.1 血流感染中HvKP毒力、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 第38-41页 |
3.3.2 HvKP与non-HvKP抗PMN吞噬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页 |
3.3.3 HvKP与non-HvKP感染患者PMN表面分子表达的差异 | 第41-42页 |
3.3.4 HvKP与non-HvKP感染患者体内炎症因子释放量的差异 | 第42-43页 |
3.4 讨论 | 第43-46页 |
第4章 初步探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延迟中性粒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 第46-58页 |
4.1 材料 | 第46-48页 |
4.1.1 菌株选择及实验对象 | 第46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4.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7-48页 |
4.2 方法 | 第48-50页 |
4.2.1 HvKP和non-HvKP菌悬液的制备 | 第48-49页 |
4.2.2 构建健康人PMN感染模型,检测HvKP延迟PMN凋亡的调控蛋白 | 第49-50页 |
4.2.3 腹腔感染小鼠构建脓毒症模型,检测HvKP延迟PMN凋亡的调控蛋白 | 第50页 |
4.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页 |
4.3 结果 | 第50-55页 |
4.3.1 从体外细胞水平上,探究HvKP延迟PMN凋亡调控蛋白的变化 | 第50-53页 |
4.3.2 从体内动物水平上,探究HvKP延迟PMN凋亡调控蛋白的变化 | 第53-55页 |
4.4 讨论 | 第55-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综述 | 第65-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