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恢复湿地植被演替与营养盐去除的相互作用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湿地植被演替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植被演替理论 | 第13页 |
1.2.2 湿地植被演替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1.3 植被演替与湿地营养盐去除 | 第15-18页 |
1.3.1 环境要素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2 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6-18页 |
1.4 研究目标及任务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3页 |
2.1.1 近自然恢复湿地工程概况 | 第20-21页 |
2.1.2 区域水深分布 | 第21-23页 |
2.1.3 区域流场特征 | 第23页 |
2.2 采样点位布设与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5-27页 |
2.3.1 湿地氮磷去除率 | 第25页 |
2.3.2 植被面积及覆盖率 | 第25页 |
2.3.3 植被生物量 | 第25-26页 |
2.3.4 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26页 |
2.3.5 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第3章 近自然恢复湿地植被演替及其影响因素 | 第27-53页 |
3.1 近自然恢复湿地水生植物群落演替 | 第27-40页 |
3.1.1 湿地植被分布特征 | 第27-32页 |
3.1.2 植被生物量的变化 | 第32-34页 |
3.1.3 植被面积的变化 | 第34-37页 |
3.1.4 植被覆盖率的变化 | 第37-38页 |
3.1.5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 第38-40页 |
3.2 近自然恢复湿地氮浓度对植物的影响 | 第40-45页 |
3.2.1 总氮浓度分布 | 第40-42页 |
3.2.2 总氮浓度与植物群落分布 | 第42-45页 |
3.3 近自然恢复湿地磷浓度对植物的影响 | 第45-48页 |
3.3.1 总磷浓度分布 | 第45-46页 |
3.3.2 总磷浓度与植物群落分布 | 第46-48页 |
3.4 淹没水深对植被演替的影响 | 第48-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近自然恢复湿地植被演替对营养盐去除的影响 | 第53-70页 |
4.1 植物群落对水温、pH和DO的影响 | 第53-56页 |
4.1.1 水温与植物群落 | 第53-54页 |
4.1.2 pH与植物群落 | 第54-55页 |
4.1.3 DO与植物群落 | 第55-56页 |
4.2 植物群落演替与氮去除 | 第56-63页 |
4.2.1 近自然恢复湿地氮去除 | 第56-59页 |
4.2.2 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3 植被面积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4 植被覆盖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5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 植物群落演替与磷去除 | 第63-69页 |
4.3.1 近自然恢复湿地磷去除 | 第63-66页 |
4.3.2 植被生物量变化的影响 | 第66页 |
4.3.3 植被面积变化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4 植被覆盖率变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5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0-72页 |
第6章 问题与展望 | 第72-73页 |
6.1 存在的问题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