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8页 |
1.1 我国花生生产概况 | 第11-13页 |
1.1.1 我国花生生产地位 | 第11-12页 |
1.1.2 我国花生的栽培特性 | 第12页 |
1.1.3 花生的营养价值 | 第12页 |
1.1.4 我国花生产业发展措施 | 第12-13页 |
1.2 青枯病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1.2.1 青枯病的危害 | 第13页 |
1.2.2 花生青枯病防治状况 | 第13-15页 |
1.2.3 花生青枯病抗性研究 | 第15页 |
1.2.4 花生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 | 第15-16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7页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8-2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2 供试培养基 | 第20-22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2-27页 |
2.3.1 拮抗菌的筛选 | 第22-23页 |
2.3.2 拮抗菌的分子鉴定 | 第23-25页 |
2.3.3 拮抗菌的生化性状鉴定 | 第25页 |
2.3.4 花生品种抗性测定 | 第25-26页 |
2.3.5 拮抗菌的盆栽防治实验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3.1 花生青枯菌拮抗菌的平板筛选 | 第27-29页 |
3.1.1 花生青枯菌拮抗菌发酵液对花生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27-28页 |
3.1.2 拮抗菌株的无菌滤液对青枯劳尔氏菌的抑制用 | 第28-29页 |
3.2 拮抗菌菌株的鉴定 | 第29-35页 |
3.2.1 拮抗菌A27的分子鉴定 | 第29-30页 |
3.2.2 拮抗菌A27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 第30-31页 |
3.2.3 拮抗菌AB的分子鉴定 | 第31-32页 |
3.2.4 拮抗菌AB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 第32-33页 |
3.2.5 拮抗菌A38的分子鉴定 | 第33-34页 |
3.2.6 拮抗菌A38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 第34-35页 |
3.3 拮抗菌盆栽防治效果 | 第35-36页 |
3.4 花生青枯菌抗性品种的鉴定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9-42页 |
4.1 结论 | 第39页 |
4.2 讨论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