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含铀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危害 | 第12-13页 |
1.3 工业含铀废水处理技术及吸附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化学沉淀法 | 第13页 |
1.3.2 萃取法 | 第13-14页 |
1.3.3 膜法 | 第14页 |
1.3.4 离子交换法 | 第14页 |
1.3.5 吸附法及吸附材料 | 第14-15页 |
1.4 水热碳化法制备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4.1 水热碳化法 | 第15-18页 |
1.4.2 葡萄糖水热碳化常用的催化剂 | 第18-19页 |
1.4.3 水热碳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9-20页 |
1.5 多孔碳材料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1 多孔碳材料 | 第20页 |
1.5.2 多孔碳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0页 |
1.5.3 多孔碳材料处理含铀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7 课题来源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7.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水热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24-40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材料及仪器 | 第24-2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2 设备仪器 | 第24-25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3.1 HTC及HTC-COOH碳微球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6页 |
2.3.3 比表面积与孔径测试 | 第26页 |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26页 |
2.3.5 X射线色散能谱分析 | 第26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6页 |
2.3.7 核磁共振分析 | 第26-27页 |
2.3.8 热重分析 | 第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8页 |
2.4.1 水热碳微球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第27-35页 |
2.4.2 焙烧对HTC微球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3 HTC碳微球的形成机理 | 第36-37页 |
2.4.4 与其他水热碳的对比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水热碳吸附材料对U(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0-55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40-4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2.2 设备仪器 | 第41页 |
3.3 方法 | 第41-43页 |
3.3.1 铀溶液的配制 | 第41页 |
3.3.2 铀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41页 |
3.3.3 水热碳吸附剂的制备 | 第41-42页 |
3.3.4 吸附剂的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3.4.1 水热碳微球吸附U(Ⅵ)的影响因素 | 第43-51页 |
3.4.2 HTC-COOH碳微球吸附剂的再生 | 第51-52页 |
3.4.3 与其他水热碳的比较 | 第52-53页 |
3.4.4 HTC-COOH碳微球吸附U(Ⅵ)的机理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多孔氧化碳对U(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5-65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及仪器 | 第55-5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4.2.2 设备仪器 | 第56页 |
4.3 方法 | 第56-57页 |
4.3.1 多孔氧化碳吸附剂的制备 | 第56-57页 |
4.3.2 吸附剂的性能测试 | 第5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7-63页 |
4.4.1 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2 吸附时间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模型 | 第58-60页 |
4.4.3 温度的影响及其吸附热的计算 | 第60-62页 |
4.4.4 浓度的影响及吸附模型的探讨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多孔氧化碳吸附剂的表征及吸附机理分析 | 第65-74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材料及仪器 | 第6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5.2.2 设备仪器 | 第65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65-66页 |
5.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66页 |
5.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6页 |
5.3.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66页 |
5.3.4 比表面积与孔径测试 | 第6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5.4.1 多孔氧化碳的表征 | 第66-71页 |
5.4.2 多孔氧化碳吸附U(Ⅵ)的机理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